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6页 |
·白蛋白靶向纳米制剂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纳米给药系统 | 第11-13页 |
·微乳技术 | 第12页 |
·自乳化技术 | 第12页 |
·纳米混悬技术 | 第12-13页 |
·聚合物胶束技术 | 第13页 |
·白蛋白的性质 | 第13-14页 |
·白蛋白纳米载药系统性质及其制备技术 | 第14-16页 |
·超声乳化法 | 第15页 |
·去溶剂化法 | 第15-16页 |
·pH 凝聚法 | 第16页 |
·快速膨胀超临界溶液法 | 第16页 |
·机械研磨法 | 第16页 |
·白蛋白纳米给药系统主动靶向的实现方法 | 第16-18页 |
·通过共价偶联改变表面性质 | 第17页 |
·结合细胞特异性受体 | 第17页 |
·抗体-抗原介导系统 | 第17-18页 |
·磁性白蛋白纳米粒 | 第18页 |
·典型抗肿瘤药物紫杉醇的性质 | 第18-19页 |
·白蛋白紫杉醇纳米制剂的优势 | 第19-22页 |
·活体动物成像技术的应用 | 第22-25页 |
·成像原理 | 第23-24页 |
·药学领域的应用 | 第24-25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案 | 第25-26页 |
第2章 白蛋白紫杉醇纳米胶束的构建和表征 | 第26-32页 |
·引言 | 第26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材料及仪器 | 第26-27页 |
·制备方法 | 第27-28页 |
·粒径与形态的检测 | 第2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1页 |
·形态与粒径分布 | 第28-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白蛋白紫杉醇纳米胶束对Hela 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第32-36页 |
·引言 | 第32-33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33页 |
·MTT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34页 |
·结果及讨论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白蛋白紫杉醇纳米胶束对HeLa 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 第36-40页 |
·引言 | 第36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白蛋白紫杉醇纳米胶束的传统抑瘤实验 | 第40-46页 |
·引言 | 第40-41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41页 |
·动物 | 第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结果及讨论 | 第42-45页 |
·肿瘤生长曲线 | 第42-44页 |
·各组制剂的抑瘤率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6章 运用活体成像技术评价制剂的抑瘤效果 | 第46-53页 |
·引言 | 第46页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46-48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46-47页 |
·动物 | 第47页 |
·细胞 | 第47页 |
·实验方法及指标 | 第47-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1页 |
·活体成像结果 | 第48-49页 |
·肿瘤生长曲线 | 第49-50页 |
·各制剂组的抑瘤率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3页 |
第7章 荷瘤C57 小鼠生存期的测定 | 第53-58页 |
·引言 | 第53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53页 |
·动物 | 第53-54页 |
·实验方法及指标 | 第54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54页 |
·实验结果 | 第54-57页 |
·各组小鼠的生存曲线及平均生存期 | 第54-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8章 HPLC 测药物在荷瘤裸鼠体内的分布 | 第58-67页 |
·引言 | 第58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仪器 | 第58页 |
·试剂 | 第58-59页 |
·动物 | 第59页 |
·实验方法及指标 | 第59-6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1-66页 |
·方法的专属性 | 第61页 |
·体内标准曲线 | 第61-62页 |
·绝对回收率 | 第62页 |
·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 | 第62页 |
·药物在小鼠体内分布结果 | 第62-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9章 应用活体成像技术考察药物载体在体分布代谢特征 | 第67-76页 |
·引言 | 第67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67-68页 |
·动物 | 第68页 |
·实验方法及指标 | 第6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8-75页 |
·72 hr 全程活体成像 | 第68-70页 |
·72 hr 全程遮半身的活体成像 | 第70-71页 |
·各脏器药物载体分布特征 | 第71-72页 |
·肿瘤部位药物载体分布变化特征 | 第72-74页 |
·心脏部位药物载体分布变化特征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1. 结论 | 第76-78页 |
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5页 |
个人简历 | 第85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