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导言 | 第11-19页 |
第一章 执政党执政责任及其重要性 | 第19-26页 |
第一节 执政党执政责任的涵义及本质 | 第19-21页 |
一、责任、政党责任 | 第19-20页 |
二、执政党执政责任 | 第20-21页 |
三、执政党执政责任的本质 | 第21页 |
第二节 无产阶级政党执政责任的主要内容 | 第21-24页 |
一、理论责任 | 第21-22页 |
二、政治责任 | 第22页 |
三、经济责任 | 第22页 |
四、法律责任 | 第22-23页 |
五、道德责任 | 第23页 |
六、历史责任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执政党执政责任的极端重要性 | 第24-26页 |
一、执政责任重于泰山 | 第24页 |
二、执政责任是党忠诚于自己理想的主要表现 | 第24-25页 |
三、执政责任是获得执政合法性的主要来源 | 第25-26页 |
第二章 苏共失责的主要表现 | 第26-41页 |
第一节 忽视理论创新,党的执政能力退化 | 第26-29页 |
一、长期固守传统社会主义理念 | 第26-27页 |
二、用意识形态干预一切 | 第27-28页 |
三、国家权力全面失控 | 第28-29页 |
第二节 违背党的根本宗旨,执政意识淡薄 | 第29-32页 |
一、制定错误的路线、方针、政策 | 第29-30页 |
二、长期未能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 | 第30-31页 |
三、混淆党的领导与执政的不同功能 | 第31-32页 |
第三节 问责机制缺失,容忍特权腐败 | 第32-36页 |
一、缺失法律责任和党纪责任的监督、问责机制 | 第32-33页 |
二、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的监督问责制名存实亡 | 第33-34页 |
三、特权横行 | 第34-35页 |
四、官僚主义泛滥 | 第35-36页 |
第四节 麻木不仁,放弃维护党和国家团结统一的领导责任 | 第36-41页 |
一、苏共自行解散 | 第36-38页 |
二、容忍分裂、苏联解体 | 第38-39页 |
三、党的组织和党员在党的生死存亡关头麻木不仁 | 第39-41页 |
第三章 苏共失责的主要原因 | 第41-55页 |
第一节 思想守旧,垄断真理 | 第41-44页 |
一、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 第41-42页 |
二、宣扬“新思维”、“人道社会主义” | 第42-43页 |
三、背离马克思主义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只重强国,不知富民 | 第44-49页 |
一、热衷军备竞赛与对外扩张 | 第44-45页 |
二、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搞建设 | 第45-47页 |
三、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 第47-48页 |
四、缺乏民主和有效监督,个人迷信和特权盛行 | 第48-49页 |
第三节 体制僵化,延误改革 | 第49-55页 |
一、长期党政不分,党国不分 | 第49-50页 |
二、高度集权的体制和执政方式 | 第50-51页 |
三、党的组织干部制度衰败 | 第51-52页 |
四、“三次改革”半途而废 | 第52-55页 |
第四章 苏共失责丧权镜鉴 | 第55-63页 |
第一节 明确执政使命 | 第55-58页 |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 第55-56页 |
二、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 第56页 |
三、坚持改善民生不动摇 | 第56-57页 |
四、坚持发展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不动摇 | 第57-58页 |
第二节 加强意识形态科学化建设 | 第58-60页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 第58页 |
二、推进执政理论创新 | 第58-59页 |
三、推进执政文化创新 | 第59-60页 |
第三节 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 第60-63页 |
一、建立依法行政的体制和机制 | 第60页 |
二、加强党的能力建设 | 第60-61页 |
三、建立和健全执政问责机制和制度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