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2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空间诱变育种的概念 | 第13页 |
·空间诱变育种的特点及优势 | 第13页 |
·空间诱变育种的机理 | 第13-15页 |
·空间诱变的生物学效应 | 第15-17页 |
·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 第17-18页 |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8-20页 |
·蛋白双向电泳技术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空间诱变辣椒的农艺性状测定 | 第21-22页 |
·株高的比较 | 第21页 |
·成熟期叶片颜色及形状的比较 | 第21-22页 |
·商品成熟期的比较 | 第22页 |
·单株结果数的比较 | 第22页 |
·单个鲜果重比较 | 第22页 |
·成熟期根直径的比较 | 第22页 |
·空间诱变辣椒的AFLP分子标记检测 | 第22-26页 |
·辣椒叶片总DNA的提取 | 第22-23页 |
·酶切和连接 | 第23页 |
·预扩增 | 第23-24页 |
·选择性扩增 | 第24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第24-25页 |
·空间诱变辣椒叶片特异基因表达的分析 | 第25-26页 |
·空间诱变辣椒叶片的蛋白质组学的初步研究 | 第26-29页 |
·叶总蛋白的提取 | 第26页 |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26-27页 |
·第一向等电点聚焦电泳(IEF) | 第27页 |
·等点聚焦后平衡 | 第27-28页 |
·第二向SDS-PAGE电泳 | 第28页 |
·凝胶的染色、脱色 | 第28页 |
·凝胶图像的扫描和分析 | 第28页 |
·差异表达蛋白质的鉴定和数据库搜索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9页 |
·空间诱变辣椒的农艺性状测试结果 | 第29-31页 |
·株高的比较结果 | 第29页 |
·成熟期叶片颜色及形状的比较 | 第29页 |
·商品成熟期的比较 | 第29-30页 |
·单株结果数的比较 | 第30页 |
·单个鲜果重比较 | 第30页 |
·成熟期根直径的比较 | 第30-31页 |
·空间诱变辣椒的AFLP分子标记 | 第31-41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 | 第31页 |
·空间诱变辣椒叶片特异基因表达的分析结果 | 第31-32页 |
·GSS的功能分类 | 第32-41页 |
·空间诱变辣椒叶片的蛋白质组学的初步研究 | 第41-49页 |
·叶总蛋白的提取结果 | 第41页 |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结果及上样量的确定 | 第41页 |
·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 | 第41-42页 |
·空间诱变下差异表达蛋白丰度(相对体积)的分析结果 | 第42-43页 |
·显著蛋白质差异点的质谱鉴定结果 | 第43-46页 |
·显著差异表达蛋白功能分类 | 第46-49页 |
4. 讨论 | 第49-55页 |
·空间诱变辣椒的农艺性状 | 第49页 |
·差异基因的AFLP分子标记检测及功能分析 | 第49-51页 |
·差异基因的DNA-AFLP分子标记 | 第49-50页 |
·GSS的功能分类 | 第50-51页 |
·空间诱变辣椒叶片的蛋白质组学的初步研究 | 第51-54页 |
·与物质代谢相关的蛋白 | 第51-52页 |
·与能量代谢相关的蛋白 | 第52页 |
·与氧化还原相关的蛋白 | 第52-53页 |
·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蛋白 | 第53页 |
·与防御相关的蛋白 | 第53-54页 |
·本试验的创新性 | 第54-55页 |
5. 结论 | 第55-56页 |
·空间诱变辣椒的农艺性状 | 第55页 |
·空间诱变辣椒的AFLP分子标记 | 第55页 |
·空间诱变辣椒的蛋白组学的初步研究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