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绵粉蚧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控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8页 |
1 扶桑绵粉蚜的分类地位 | 第9页 |
2 扶桑绵粉蚜的鉴定特征 | 第9-11页 |
3 寄主与分布 | 第11-12页 |
4 危害与扩散 | 第12-13页 |
5 生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6 防御机制 | 第14页 |
7 防治方法 | 第14-18页 |
第一章 扶桑绵粉蚧生物学特性 | 第18-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材料 | 第18页 |
·方法 | 第18-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9页 |
·形态特征 | 第21-22页 |
·雄成虫羽化动态 | 第22-23页 |
·寄主植物种类 | 第23-24页 |
·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4-28页 |
·实验室种群生命表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扶桑绵粉蚧的取食行为与EPG研究 | 第30-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棉苗 | 第30-31页 |
·供试虫源 | 第31页 |
·EPG的输出、转换、记录与分析 | 第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2页 |
·取食行为 | 第31页 |
·EPG研究 | 第31-32页 |
·EPG技术的应用前景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扶桑绵粉蚧生物防治 | 第33-45页 |
·扶桑绵粉蚧的天敌种类调查 | 第33-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班氏跳小蜂生物学特性 | 第36-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班氏跳小蜂理论发生代数 | 第40-42页 |
·班氏跳小蜂的寄生率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药剂防治 | 第45-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供试药剂 | 第45页 |
·试验设计 | 第45页 |
·调查方法 | 第45-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47页 |
·八种不同药剂对扶桑绵粉蚧若虫的防治效果 | 第46-47页 |
·八种不同药剂对扶桑绵粉蚧成虫的防治效果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附录A | 第55-56页 |
附录B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