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及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框-撑结构的受力特点及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意义 | 第18-20页 |
第2章 带 RC 支撑的格构化体系柱的试验研究 | 第20-27页 |
·试验简介 | 第20-23页 |
·试件设计 | 第20-21页 |
·试件测点的布置 | 第21页 |
·试件的制作 | 第21-23页 |
·试验过程 | 第23-25页 |
·试验装置 | 第23页 |
·加载制度 | 第23-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带 RC 支撑的格构化体系柱的试验结果分析 | 第27-42页 |
·试件破坏过程和破坏形态 | 第27-30页 |
·抗震性能分析 | 第30-39页 |
·滞回曲线 | 第30-32页 |
·骨架曲线 | 第32-34页 |
·刚度退化 | 第34-35页 |
·强度退化 | 第35-37页 |
·变形及延性 | 第37页 |
·耗能特点 | 第37-39页 |
·钢筋受力分析 | 第39-40页 |
·结构耗能机理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带 RC 支撑的格构化体系柱的 Pushover 分析 | 第42-63页 |
·引言 | 第42页 |
·软件 SAP2000 的简单介绍 | 第42-43页 |
·Pushover 分析方法介绍 | 第43-47页 |
·Pushover 简介 | 第43-44页 |
·Pushover 研究现状 | 第44-45页 |
·Pushover 分析方法基本原理 | 第45页 |
·Pushover 分析方法基本假定 | 第45页 |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基本工作 | 第45-46页 |
·Pushover 中的计算模型 | 第46-47页 |
·Pushover 的分析过程 | 第47页 |
·带 RC 支撑的格构化体系柱 Pushover 分析模型建立 | 第47-53页 |
·模型建立基本过程 | 第47-49页 |
·框架非线性铰的定义 | 第49-51页 |
·Pushover 工况的定义 | 第51-53页 |
·Pushover 分析结果 | 第53-57页 |
·分析结果简介 | 第53页 |
·自振周期比 | 第53-54页 |
·最大楼层位移和最大楼层位移角对比 | 第54页 |
·最大楼层剪力对比 | 第54页 |
·底层柱内力对比 | 第54-55页 |
·塑性铰出现情况 | 第55-56页 |
·Pushover 曲线的对比 | 第56-57页 |
·Pushover 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57-61页 |
·简介 | 第57页 |
·极限承载力的对比 | 第57-58页 |
·极限侧移的对比 | 第58页 |
·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的对比 | 第58-59页 |
·塑性铰开展与破坏形态的对比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