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陈行水库悬浮物特征研究及鱼产潜力评估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0页 |
| 1. 水体悬浮物特性研究 | 第14-15页 |
| 2. 悬浮物含量时空变化研究 | 第15页 |
| 3. 影响悬浮物沉降的主要因素研究 | 第15-16页 |
| ·风速 | 第15-16页 |
| ·水动力 | 第16页 |
| 4. 悬浮物生态学研究热点及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悬浮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 第16页 |
| ·悬浮物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 第16-17页 |
| ·悬浮物与沉水植被构建的影响 | 第17页 |
| ·悬浮物与重金属的关系 | 第17页 |
| ·悬浮物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 第17-18页 |
| ·悬浮物对渔业生产的作用 | 第18页 |
| 5.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20-26页 |
| 1. 陈行水库概况 | 第20-21页 |
| ·陈行水库地理位置 | 第20页 |
| ·陈行水库水文及流域内气象状况 | 第20页 |
| ·陈行水库水文状况 | 第20页 |
| ·陈行水库流域内气象状况 | 第20页 |
| ·陈行水库生态学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20-21页 |
| ·陈行水库水环境状况 | 第20-21页 |
| ·陈行水库现状 | 第21页 |
| 2.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课题来源 | 第21页 |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3.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 4.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2-26页 |
| ·采样点设置 | 第22页 |
| ·监测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22-26页 |
| 第三章 悬浮物分布特征 | 第26-3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 ·悬浮物的现存量及组成 | 第26-27页 |
| ·悬浮物含量时空变化 | 第27-30页 |
| ·悬浮物季节变化 | 第27-29页 |
| ·悬浮物水平分布变化 | 第29页 |
| ·悬浮物含量垂直分布 | 第29-30页 |
| 3. 讨论 | 第30-31页 |
| ·陈行水库悬浮物特征分析 | 第30-31页 |
| ·陈行水库悬浮物动态变化的因素分析 | 第31页 |
| 4. 结论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陈行水库富营养化评价 | 第32-3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 ·监测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32页 |
| ·水质理化因子评价标准 | 第32-33页 |
| ·水质生物学评价标准 | 第33-34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4-39页 |
| ·基于陈行水库总氮、总磷的营养状况评价 | 第34-35页 |
| ·基于陈行水库叶绿素a的营养状况评价 | 第35-36页 |
| ·基于陈行水库悬浮物的营养状况评价 | 第36-37页 |
| ·基于陈行水库浮游植物多样性的营养状况评价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鱼产潜力评估 | 第39-4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 ·悬浮物的测定参照第二章第四节 | 第39页 |
| ·初级生产力的测定 | 第39-40页 |
| ·采水 | 第39页 |
| ·挂瓶与嚗光 | 第39页 |
| ·溶解氧的固定与分析 | 第39-40页 |
| ·底栖动物的采集及鉴定 | 第40页 |
| ·底栖动物采集 | 第40页 |
| ·底栖动物的鉴定 | 第4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 ·基于陈行水库悬浮物含量的鲢鳙放养量 | 第40-41页 |
| ·基于陈行水库初级生产力的鱼产潜力估算 | 第41页 |
| ·基于陈行水库底栖动物的鱼产潜力估算 | 第41页 |
| 3. 讨论 | 第41-42页 |
| 4.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附录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