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城市属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研究的缘起 | 第12-14页 |
·城市特色瓦解 | 第13页 |
·城市肌理混乱 | 第13页 |
·城市文脉断裂 | 第13-14页 |
·研究范围及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范围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文献研究 | 第16页 |
·理论分析 | 第16页 |
·实例分析与论证 | 第16-17页 |
·归纳演绎 | 第17页 |
·本文研究的逻辑结构关系 | 第17-18页 |
第2章 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析 | 第18-27页 |
·属性 | 第18-19页 |
·属性的定义 | 第18页 |
·建筑的属性 | 第18页 |
·城市的属性 | 第18-19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4页 |
·基于形体秩序的城市建筑观 | 第19-20页 |
·基于一般系统的城市建筑观 | 第20-21页 |
·基于复杂系统的城市建筑观 | 第21-24页 |
·相关研究评述 | 第24页 |
·建筑的城市属性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 第24-27页 |
第3章 建筑的城市属性的语言 | 第27-31页 |
·建筑的城市属性的语言构成 | 第27页 |
·建筑的城市属性的主要语言 | 第27-31页 |
·肌理 | 第27-28页 |
·比例 | 第28页 |
·尺度 | 第28-29页 |
·序列 | 第29-31页 |
第4章 建筑的城市属性的表达 | 第31-46页 |
·统一的肌理 | 第31-35页 |
·重复与叠加 | 第31-32页 |
·消解与弱化 | 第32-34页 |
·穿插与交错 | 第34-35页 |
·协调的比例 | 第35-38页 |
·模数的运用 | 第35-36页 |
·中心场的营造 | 第36-38页 |
·适宜的尺度 | 第38-42页 |
·控制城市轮廓线 | 第38-39页 |
·定义街道与广场 | 第39-42页 |
·整齐的序列 | 第42-46页 |
·对称 | 第42-43页 |
·轴线的引导、转折 | 第43-44页 |
·向心性 | 第44-46页 |
第5章 建筑的城市属性的管理和应用 | 第46-58页 |
·城市属性的管理 | 第47-48页 |
·公众参与 | 第47页 |
·机构组织 | 第47-48页 |
·建筑的城市属性应用实例1 | 第48-51页 |
·上海新天地广场项目概况 | 第48-49页 |
·建筑的城市属性的体现 | 第49-51页 |
·建筑的城市属性应用实例2 | 第51-58页 |
·长沙市潇湘江风光带“渔人码头”项目概况 | 第51-54页 |
·建筑的城市属性的构思 | 第54-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及竞赛获奖情况 | 第64-65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