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 ·浸矿细菌 | 第10-11页 |
| ·中温菌 | 第10页 |
| ·中等嗜热菌 | 第10页 |
| ·高温菌 | 第10-11页 |
| ·浸矿细菌作用机理 | 第11-14页 |
| ·直接作用机理 | 第11-12页 |
| ·间接作用机理 | 第12-13页 |
| ·复合作用机理 | 第13页 |
| ·电转换作用 | 第13-14页 |
| ·胞外聚合层及胞外多糖的研究概况 | 第14-21页 |
| ·胞外聚合层定义 | 第14页 |
| ·胞外聚合层(EPS)的结构组成 | 第14-17页 |
| ·胞外多聚合层的性质及胞外多糖的生物学活性 | 第17-19页 |
| ·细菌胞外聚合层在硫化矿浸矿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 第19-20页 |
| ·胞外多糖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胞外聚合层(EPS)生成的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 ·培养基的影响 | 第21-22页 |
| ·pH的影响 | 第22页 |
| ·温度和溶解氧浓度的影响 | 第22-23页 |
| ·胞外聚合物提取方法 | 第23-24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 第2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25-34页 |
| ·供试菌种、药品及试验仪器 | 第25-29页 |
| ·菌种 | 第25-26页 |
| ·试验仪器及试剂 | 第26-29页 |
| ·试验设计 | 第29-30页 |
| ·离子HQ0211菌氧化试验 | 第29页 |
| ·矿物HQ0211菌氧化试验 | 第29-30页 |
| ·红外光谱测定样品的制备 | 第30页 |
| ·测定方法 | 第30-34页 |
| ·胞外多糖的提取 | 第30页 |
| ·胞外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 ·细胞数量的测定 | 第31页 |
| ·As(Ⅲ)与As(Ⅴ)的萃取分离 | 第31-32页 |
| ·总砷的测定 | 第32页 |
| ·亚铁滴定法测定细菌的生长 | 第32-33页 |
| ·pH测定 | 第33页 |
| ·Eh测定 | 第33-34页 |
| 第3章 离子对胞外多糖的影响 | 第34-45页 |
| ·Fe~(2+)对HQ0211菌胞外多糖的影响 | 第35-38页 |
| ·电位、pH、Fe~(2+)、菌数的变化 | 第35-37页 |
| ·胞外多糖的变化 | 第37-38页 |
| ·As(Ⅲ)对HQ0211菌胞外多糖的影响 | 第38-41页 |
| ·电位、pH、Fe~(2+)、As(Ⅲ)、菌数的变化 | 第38-40页 |
| ·As(Ⅲ)体系中胞外多糖的变化 | 第40-41页 |
| ·As(Ⅴ)对HQ0211菌胞外多糖的影响 | 第41-44页 |
| ·电位、pH、Fe~(2+)、菌数的变化 | 第41-43页 |
| ·As(Ⅴ)体系中胞外多糖的变化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4章 矿物对胞外多糖的影响 | 第45-57页 |
| ·石英砂细菌氧化实验 | 第45-47页 |
| ·电位、pH,Fe~(2+)、菌数的变化 | 第45-46页 |
| ·胞外多糖测定结果及讨论 | 第46-47页 |
| ·纯黄铁矿细菌氧化实验 | 第47-50页 |
| ·电位、pH、Fe~(2+)、菌数的变化 | 第47-49页 |
| ·胞外多糖测定结果与讨论 | 第49-50页 |
| ·毒砂细菌氧化实验 | 第50-53页 |
| ·电位、pH、Fe~(2+)、菌数变化 | 第50-52页 |
| ·胞外多糖测定结果与讨论 | 第52-53页 |
| ·金精矿细菌氧化实验 | 第53-56页 |
| ·电位、pH、Fe~(2+)、As(Ⅲ)、As(Ⅴ)、菌数的变化 | 第53-55页 |
| ·胞外多糖测定结果与讨论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5章 HQ0211菌胞外多糖红外光谱的研究 | 第57-63页 |
| ·离子红外光谱检测 | 第57-59页 |
| ·矿物红外光谱检测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