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2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 ·技术灾害频发且损失巨大 | 第15-17页 |
| ·技术灾害向新兴工业区域和发展中国家转移 | 第17页 |
| ·技术灾害应急响应迟缓与决策失误 | 第17-18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 ·技术灾害应急群决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 ·研究内容与论文创新性 | 第22-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论文创新性 | 第23-24页 |
| ·论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 第24-26页 |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第26-51页 |
| ·技术灾害应急群决策基本理论 | 第26-35页 |
| ·技术灾害经典理论 | 第27-29页 |
| ·群决策理论 | 第29-33页 |
| ·应急响应与应急决策理论 | 第33-35页 |
| ·技术灾害认知 | 第35-47页 |
| ·技术与技术系统 | 第36-39页 |
| ·技术灾害的界定 | 第39-42页 |
| ·技术灾害发生机理 | 第42-45页 |
| ·技术灾害应急决策特征 | 第45-47页 |
| ·技术灾害应急群决策研究框架 | 第47-49页 |
| ·应急群决策方案的生成方法 | 第47-48页 |
| ·应急局部群决策方法 | 第48页 |
| ·多阶段应急群决策方法 | 第48-49页 |
| ·应急群决策的有效性评价 | 第49页 |
| ·应急群决策的技术实现 | 第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3章 基于案例推理的技术灾害应急群决策方案生成方法 | 第51-78页 |
| ·案例推理基本理论 | 第51-53页 |
| ·案例推理思想 | 第51-52页 |
| ·案例推理的优势 | 第52页 |
| ·案例推理模型 | 第52-53页 |
| ·基于案例推理的应急方案生成机理 | 第53-58页 |
| ·方案的框架结构表示 | 第54-56页 |
| ·应急方案生成机理与流程 | 第56-57页 |
| ·应急方案生成的关键问题 | 第57-58页 |
| ·基于整体优势度的应急方案获取 | 第58-66页 |
|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58-60页 |
| ·构造标准化混合加权属性值矩阵 | 第60-64页 |
| ·基于整体优势度的应急方案匹配 | 第64-66页 |
| ·基于自适应控制的应急方案调整 | 第66-69页 |
| ·应急方案组合系数调整 | 第66-67页 |
| ·基于效果域匹配的自适应控制求解 | 第67-69页 |
| ·应急方案存储与经验学习 | 第69-70页 |
| ·成功学习 | 第69-70页 |
| ·失败学习 | 第70页 |
| ·应急群决策方案生成方法 | 第70-72页 |
| ·煤矿事故应急救援方案生成实例分析 | 第72-76页 |
| ·我国煤矿生产与安全现状 | 第72-73页 |
| ·应急救援方案生成 | 第73-75页 |
| ·结果分析 | 第75-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第4章 基于不确定信息的技术灾害应急局部群决策方法 | 第78-96页 |
| ·现有群决策方法在技术灾害应急响应中的不足 | 第78-79页 |
| ·局部群决策模式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79-82页 |
| ·局部群决策模式 | 第79-81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81-82页 |
| ·基于不确定信息的技术灾害应急局部群决策模型 | 第82-86页 |
| ·基于区间偏好信息的属性权重确定 | 第82-85页 |
| ·应急方案群权重求解 | 第85-86页 |
| ·应急决策群体偏好集结 | 第86页 |
| ·基于不确定信息的技术灾害应急局部群决策方法 | 第86-88页 |
| ·符号含义 | 第86-87页 |
| ·假设条件 | 第87页 |
| ·实施步骤 | 第87-88页 |
| ·地铁火灾事故应急疏散局部群决策仿真 | 第88-95页 |
| ·案例背景 | 第88-89页 |
| ·地铁火灾事故应急疏散方案 | 第89-90页 |
| ·应急疏散局部群决策实施 | 第90-93页 |
| ·决策结果分析 | 第93-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 第5章 基于不完全信息的多阶段技术灾害应急群决策方法 | 第96-113页 |
| ·问题描述 | 第96-97页 |
| ·不完全信息下多阶段群决策现有研究 | 第97-99页 |
| ·多阶段决策 | 第98页 |
| ·多阶段群决策 | 第98-99页 |
| ·残缺判断矩阵 | 第99页 |
| ·不完全信息下多阶段技术灾害应急群决策模型 | 第99-104页 |
| ·应急方案偏好不完全信息处理 | 第100-102页 |
| ·应急决策者阶段权重与阶段群体方案偏好求解 | 第102-103页 |
| ·应急决策阶段权重求解 | 第103页 |
| ·多阶段应急决策群体偏好集结 | 第103-104页 |
| ·不完全信息下多阶段技术灾害应急群决策方法 | 第104-106页 |
| ·符号含义 | 第104页 |
| ·假设条件 | 第104页 |
| ·实施步骤 | 第104-106页 |
| ·危险化学品泄漏多阶段应急处置案例分析 | 第106-112页 |
| ·案例背景 | 第106-107页 |
| ·应急处置方案 | 第107-108页 |
| ·多阶段应急群决策实施 | 第108-11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 第6章 基于个体特征识别的技术灾害应急群决策有效性评价 | 第113-132页 |
| ·应急群决策有效性 | 第113-114页 |
| ·技术灾害应急群决策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114-118页 |
|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114-115页 |
| ·基于效果的应急群决策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115-118页 |
| ·多级个体特征识别模型 | 第118-121页 |
| ·个体标准体系 | 第118-120页 |
| ·个体代理评价与民主评价 | 第120-121页 |
| ·技术灾害应急群决策有效性评价方法 | 第121-122页 |
| ·符号含义 | 第121页 |
| ·实施步骤 | 第121-122页 |
| ·技术灾害应急群决策有效性评价实例分析 | 第122-131页 |
| ·应急决策个体特征识别 | 第123-126页 |
| ·应急群决策有效性评价 | 第126-130页 |
| ·应急群决策有效性分析 | 第130-1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 第7章 网络环境下技术灾害应急群决策支持系统 | 第132-161页 |
| ·网络环境下应急群决策支持系统结构设计 | 第132-135页 |
| ·系统开发背景 | 第132-133页 |
| ·系统结构与设计原则 | 第133-134页 |
| ·系统设计模式与结构 | 第134-135页 |
| ·网络环境下应急群决策支持系统开发技术与配置 | 第135-141页 |
| ·系统开发技术 | 第136-137页 |
| ·系统开发配置 | 第137-141页 |
| ·网络环境下应急群决策支持原型系统 | 第141-160页 |
| ·系统管理子系统 | 第143-146页 |
| ·灾情监控子系统 | 第146-149页 |
| 7,3,3 应急群决策方案生成子系统 | 第149-152页 |
| ·应急局部群决策子系统 | 第152-155页 |
| ·多阶段应急群决策子系统 | 第155-158页 |
| ·应急群决策有效性评价子系统 | 第158-1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0-161页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1-164页 |
| ·主要结论 | 第161-162页 |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62-1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4-176页 |
| 致谢 | 第176-177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 第177-17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77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专著 | 第177-17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第178-179页 |
| 作者简介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