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导论 | 第12-25页 |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8页 |
·文献评述 | 第18页 |
·研究设计 | 第18-21页 |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主要创新 | 第21页 |
·研究局限 | 第21页 |
·核心概念界定与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 村庄治理的变迁 | 第25-35页 |
·传统村庄社会的治理:国家—乡绅—民众 | 第25-28页 |
·传统村庄社会的治理状况 | 第25-26页 |
·传统村庄社会的沟通网络 | 第26-27页 |
·传统村庄社会的治理绩效 | 第27-28页 |
·人民公社时期的村庄治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 第28-29页 |
·人民公社时期村庄治理状况 | 第28页 |
·人民公社时期村庄社会沟通网络 | 第28-29页 |
·人民公社时期村庄社会治理绩效 | 第29页 |
·新时期的村庄治理:治理多元化 | 第29-35页 |
·新时期村庄治理状况 | 第30页 |
·新时期村庄沟通网络状况 | 第30-32页 |
·新时期村庄治理绩效 | 第32-35页 |
3 乡村沟通网络与村庄治理绩效理论模型与变量可操作化 | 第35-44页 |
·理论模型的构建及依据 | 第35-37页 |
·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35-36页 |
·理论模型构建的依据 | 第36-37页 |
·变量的可操作化 | 第37-44页 |
·乡村沟通网络 | 第37-40页 |
·村庄治理绩效 | 第40-44页 |
4 实证调查与数据分析 | 第44-67页 |
·样本特征与信度效度分析 | 第44-53页 |
·样本特征 | 第44-46页 |
·信度分析 | 第46-49页 |
·效度分析 | 第49-53页 |
·因子分析 | 第53-56页 |
·乡村沟通网络 | 第53-54页 |
·村庄治理绩效 | 第54-56页 |
·调查结果 | 第56-60页 |
·乡村沟通网络状况 | 第56-57页 |
·村庄治理绩效状况 | 第57-60页 |
·回归分析 | 第60-65页 |
·乡村沟通网络与村庄治理绩效的相关性 | 第60页 |
·乡村沟通网络对村庄治理绩效影响的整体分析 | 第60-62页 |
·乡村沟通网络对村庄治理绩效影响的对比分析 | 第62-65页 |
·实证研究结论 | 第65-67页 |
5 优化乡村沟通网络以提升村庄治理绩效的路径 | 第67-74页 |
·优化乡村权力结构 | 第67-69页 |
·限制乡镇权力侵犯与发展乡村经济并举 | 第67-68页 |
·提升村庄公共事务决策的民主化程度 | 第68-69页 |
·优化利益均衡机制,对弱势群体实施赋权支持 | 第69页 |
·强化乡村多元主体信任关系 | 第69-71页 |
·增进乡镇政府与村两委之间的信任关系 | 第69-70页 |
·促进村两委与村民之间的信任关系 | 第70页 |
·培育村民之间的信任关系 | 第70-71页 |
·拓宽乡村多元主体沟通渠道 | 第71-74页 |
·强化正式沟通渠道的作用 | 第71页 |
·培育现代公民组织 | 第71-72页 |
·建立村庄社会沟通机制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一:乡村沟通网络与村庄治理绩效状况的调查问卷 | 第77-81页 |
附录二:《乡村沟通网络与村庄治理绩效》访谈提纲 | 第81-83页 |
附录三:被访者信息 | 第83-84页 |
读研期间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