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三、研究范围、思路及方法 | 第14-15页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晚清陕西水旱灾害的发生规律 | 第17-31页 |
第一节 晚清陕西的区域范围和环境特征 | 第17-20页 |
一、晚清陕西的区域范围 | 第17-18页 |
二、陕西自然地理分区与环境特征 | 第18-20页 |
第二节 晚清陕西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20-31页 |
一、晚清陕西旱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21-25页 |
二、晚清陕西水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25-31页 |
第二章 晚清陕西水旱灾害影响的多角度透析 | 第31-49页 |
第一节 晚清陕西水旱灾害与人口变迁 | 第31-34页 |
一、人口的损失 | 第31-33页 |
二、人口的迁移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晚清陕西水旱灾害与社会经济 | 第34-38页 |
一、农业经济萧条 | 第34-36页 |
二、工商业畸形发展 | 第36-38页 |
第三节 晚清陕西水旱灾害与社会秩序 | 第38-40页 |
一、社会伦理秩序的沦丧 | 第38-39页 |
二、社会道德秩序的混乱 | 第39-40页 |
第四节 晚清陕西水旱灾害与社会文化 | 第40-49页 |
一、灾害与民众心理 | 第41-42页 |
二、灾害与民间信仰 | 第42-49页 |
第三章 晚清官方与民间在陕西的应灾活动 | 第49-81页 |
第一节 晚清陕西官方的应灾措施 | 第49-68页 |
一、灾前备荒措施 | 第50-54页 |
二、临灾赈济的程序及措施 | 第54-61页 |
三、灾后补救措施 | 第61-68页 |
第二节 晚清陕西官方赈灾的物资配置 | 第68-74页 |
第三节 晚清陕西赈灾中的民间力量 | 第74-81页 |
一、当地乡绅的传统“社区救助” | 第75-76页 |
二、江南绅商的“跨省义赈” | 第76-78页 |
三、外国人在陕西的赈灾活动 | 第78-81页 |
第四章 应灾成效评估及影响应灾成效的社会因素的分析 | 第81-93页 |
第一节 应灾成效的评估 | 第81-85页 |
第二节 影响救灾成效的社会因素 | 第85-93页 |
一、政治黑暗,灾民难以得到实际的救助 | 第85-87页 |
二、应灾硬件系统不完备 | 第87-89页 |
三、救灾措施不科学、不到位 | 第89-90页 |
四、国库空虚,民间贫瘠 | 第90-93页 |
结语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附录 | 第99-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