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1 引言 | 第11-21页 |
|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15页 |
| ·污染 | 第13页 |
| ·褐化 | 第13-14页 |
| ·玻璃化苗的产生与对策 | 第14-15页 |
| ·黄化 | 第15页 |
| ·玫瑰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 ·外植体选择 | 第16-17页 |
| ·外植体的遗传因素 | 第16页 |
| ·外植体的种类及取材时间 | 第16页 |
| ·外植体的灭菌处理 | 第16-17页 |
| ·启动和增殖培养 | 第17-18页 |
| ·基本培养基 | 第17页 |
| ·植物激素的影响作用 | 第17-18页 |
| ·培养条件 | 第18页 |
| ·生根培养 | 第18-19页 |
| ·试管苗驯化与移栽 | 第19页 |
| ·玫瑰组织培养中经常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 ·褐化 | 第19-20页 |
| ·玻璃化 | 第20页 |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 ·试验方法 | 第21-24页 |
| ·外植体灭菌方案的筛选 | 第21-22页 |
| ·初代培养基的筛选 | 第22页 |
| ·外植体褐变的控制 | 第22页 |
| ·增殖培养基的筛选 | 第22-23页 |
| ·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 第23页 |
| ·不同 pH 条件下‘紫芙蓉’玫瑰组培苗的 PPO 活性及生根状况 | 第23-24页 |
| ·驯化与移栽 | 第24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6页 |
| ·外植体灭菌方案的确定 | 第24-25页 |
| ·初代培养 | 第25-26页 |
|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启动率的影响 | 第25页 |
|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平均生长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 ·最佳初代培养基的确定 | 第26页 |
| ·褐变控制研究 | 第26-28页 |
| ·不同芽位的外植体对褐变影响 | 第26-27页 |
| ·褐变抑制物质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 第27-28页 |
| ·增殖培养 | 第28-31页 |
|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组培苗增殖的影响 | 第28-29页 |
| ·最佳增殖培养基确定 | 第29页 |
| ·不同光照强度对‘紫芙蓉’玫瑰组培苗增殖培养的影响 | 第29-30页 |
| ·继代次数对‘紫芙蓉’玫瑰组培苗增殖培养的影响 | 第30-31页 |
| ·生根培养 | 第31-35页 |
| ·不同 pH 条件下‘紫芙蓉’玫瑰组培苗的 PPO 活性及生根状况 | 第31-32页 |
|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 第32-34页 |
| ·AC 对‘紫芙蓉’玫瑰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 第34页 |
| ·不同生根培养基上组培苗生根现象 | 第34-35页 |
| ·最佳生根培养基确定 | 第35页 |
| ·驯化与移栽 | 第35-36页 |
| ·‘紫芙蓉’玫瑰组培苗与大田苗在形态、组织上的差异 | 第35页 |
| ·驯化对组培苗成活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 ·移栽基质对组培苗成活率的影响 | 第36页 |
| 4 结论 | 第36-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