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4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二、 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一)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二)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三、 本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民族自治地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风险分析 | 第14-29页 |
一、 民族自治地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财政风险 | 第14-18页 |
(一) 财政风险的涵义及特征 | 第14-15页 |
(二) 财政风险的主要内容 | 第15-18页 |
二、 民族自治地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政治风险 | 第18-21页 |
(一) 政治风险的涵义及特征 | 第18-20页 |
(二) 政治风险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三、 民族自治地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管理风险 | 第21-25页 |
(一) 管理风险的涵义及特征 | 第21-22页 |
(二) 管理风险的主要内容 | 第22-25页 |
四、 民族自治地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经济风险 | 第25-27页 |
(一) 经济风险的涵义及特征 | 第25-26页 |
(二) 经济风险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五、 民族自治地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社会风险 | 第27-29页 |
(一) 社会风险的涵义及特征 | 第27-28页 |
(二) 社会风险的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民族自治地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风险生成机理 | 第29-46页 |
一、 民族自治地区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社会经济属性 | 第29-33页 |
(一) 民族自治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增加省政府的管理成本 | 第29-30页 |
(二) 民族自治地区复杂的民族历史因素带来省政府管理的复杂性 | 第30页 |
(三) 民族自治地区经济水平低,发展任务重,增加省级管理压力 | 第30-32页 |
(四) 民族自治地区多民族特征下潜在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 | 第32-33页 |
二、 民族自治地区政府主导发展模式下的“路径依赖” | 第33-40页 |
(一) 民族自治地区市场化程度低,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特征明显 | 第33-39页 |
(二) 民族自治地区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下对财政资源的过度依赖 | 第39-40页 |
三、 原有体制和财政扁平化改革之间的摩擦和冲突 | 第40-46页 |
(一) 民族自治地区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和新体制的摩擦 | 第40-41页 |
(二) 民族自治地区财政体制缺陷 | 第41-44页 |
(三) 民族地区的政治体制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之间的矛盾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民族自治地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风险衡量与评估 | 第46-63页 |
一、 民族自治地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风险评估方法和评估步骤 | 第46-48页 |
(一) 层次分析法 | 第46页 |
(二)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第46-48页 |
二、 民族自治地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8-58页 |
(一) 风险层次 | 第48-50页 |
(二) 风险判断矩阵的构建 | 第50-56页 |
(三) 风险各指标相容性判断 | 第56-58页 |
三、 民族自治地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风险程度综合评估 | 第58-63页 |
(一) 省本级风险综合评估 | 第59-60页 |
(二) 自治州风险综合评估 | 第60-61页 |
(三) 自治县风险综合评估 | 第61-63页 |
第五章 民族自治地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风险防范路径 | 第63-69页 |
一、 扩权强县:推进民族自治地区“省直管县”改革的现实“突破口” | 第63页 |
二、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民族自治地区“省直管县”改革首要目标 | 第63-64页 |
三、 理顺各级政府的事权:民族地区“省直管县”改革的首要任务 | 第64页 |
四、 民族自治地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风险防范的制度优化 | 第64-67页 |
(一) 调整行政管理体制,实现财政体制和行政体制的“双直管” | 第64-65页 |
(二) 健全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 第65-67页 |
五、 民族自治地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风险防范的配套措施 | 第67-69页 |
(一) 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扩大财源 | 第67-68页 |
(二) 转变政府职能:民族自治地区“省直管县”改革的关键变量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