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建设的监督管理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8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我国城乡规划立法过程 | 第16-18页 |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8-20页 |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1-23页 |
2 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 第23-44页 |
·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 | 第23-27页 |
·概念解析 | 第23-26页 |
·基本特征 | 第26-27页 |
·国外相关公共政策 | 第27-31页 |
·公共政策的形式架构 | 第27-28页 |
·公共政策视野下西方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 第28-31页 |
·国内相关公共政策 | 第31-34页 |
·公共政策的构成 | 第31页 |
·城乡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的时代背景 | 第31-32页 |
·城乡规划公共属性的社会意义 | 第32-33页 |
·公共政策导向下城乡规划的改变 | 第33-34页 |
·城乡规划中公共政策属性解析 | 第34-44页 |
·城乡规划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 第35-37页 |
·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分析 | 第37-40页 |
·基于公共政策理念的城乡规划制度建设 | 第40-44页 |
3 行政监察与城乡规划督察制度 | 第44-67页 |
·国内外行政监察制度 | 第44-60页 |
·国外行政监察制度 | 第44-54页 |
·我国行政监察制度 | 第54-60页 |
·国外城乡规划督察制度 | 第60-67页 |
·行政监督体系和行政监察专员制度 | 第61-62页 |
·城乡规划督察制度 | 第62-64页 |
·英国规划监察制度的特征 | 第64-65页 |
·英国规划监察制度的局限性 | 第65-67页 |
4 我国城乡规划案例分析 | 第67-77页 |
·典型案例 | 第67-70页 |
·破坏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案例 | 第67-68页 |
·破坏人居环境案例 | 第68-70页 |
·城乡规划系统腐败案例 | 第70页 |
·案例分析 | 第70-77页 |
·特点 | 第71-72页 |
·危害 | 第72-77页 |
5 我国城乡规划管理督察模型构建与机制分析 | 第77-103页 |
·城乡规划相关利益主体分析 | 第77-84页 |
·城乡规划中的利益主体 | 第77-80页 |
·利益主体的利益格局 | 第80-81页 |
·利益主体的平衡目标 | 第81-84页 |
·基于博弈论的城乡规划行政监督与执法关系模型 | 第84-92页 |
·理论基础 | 第84-86页 |
·我国城乡规划中的寻租现状 | 第86-87页 |
·违法者与执法者之间博弈的一般模型 | 第87-90页 |
·监督者与执法者之间博弈的一般模型 | 第90-92页 |
·基于“行政三分制”的城乡规划权力制衡机制 | 第92-103页 |
·“行政三分制”对我国城乡规划管理的借鉴 | 第92-97页 |
·基于“行政三分制”的城乡规划管理模型构建 | 第97-100页 |
·管理模型的适用性研究 | 第100-103页 |
6 基于行政督察员制度的城乡规划监督制度构建 | 第103-128页 |
·我国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简介 | 第103-107页 |
·我国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的实施历程 | 第103页 |
·规划督察工作进展情况 | 第103-104页 |
·现行制度已经取得的成果 | 第104-107页 |
·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 第107-115页 |
·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建立的法理基础 | 第115-123页 |
·依法行政 | 第115-119页 |
·法理依据 | 第119-123页 |
·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构建 | 第123-128页 |
·构建设想 | 第123页 |
·构建原则 | 第123-124页 |
·总体框架 | 第124-12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1页 |
·主要结论 | 第128-12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29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9页 |
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