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前言 | 第11-12页 |
| 一、行政补偿的概述 | 第12-16页 |
| (一) 行政补偿的定义 | 第12-13页 |
| (二) 行政补偿与行政赔偿的关系 | 第13-14页 |
| 1、产生的前提不同 | 第14页 |
| 2、产生的依据不同 | 第14页 |
| 3、承担责任的方式不同 | 第14页 |
| 4、承担责任的时间不同 | 第14页 |
| (三) 建立行政补偿制度的重要性 | 第14-16页 |
| 1、保护我国人权的需要 | 第15页 |
| 2、规范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的需要 | 第15页 |
| 3、协调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关系的需要 | 第15-16页 |
| 二、行政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 (一) 行政补偿制度的法哲学基础 | 第16-17页 |
| 1、特别牺牲说 | 第16页 |
| 2、公共负担平等说 | 第16页 |
| 3、结果责任说 | 第16页 |
| 4、恩惠说 | 第16-17页 |
| (二) 行政补偿制度的宪法学基础 | 第17-19页 |
| 1、财产征收的可能性分析 | 第17-18页 |
| 2、行政补偿的必要性分析 | 第18-19页 |
| (三) 行政补偿制度的行政法学基础 | 第19-20页 |
| 三、外国行政补偿制度比较及启示 | 第20-27页 |
| (一) 法国行政补偿制度 | 第20-21页 |
| 1、公用征收补偿的原则 | 第20页 |
| 2、公用征收补偿的程序 | 第20-21页 |
| 3、公用征收补偿金额的确定程序 | 第21页 |
| 4、公用征收的补偿标准 | 第21页 |
| 5、公用征调制度 | 第21页 |
| (二) 德国行政补偿制度 | 第21-23页 |
| 1、古典征收——对私有财产的保障 | 第21-22页 |
| 2、对特别牺牲的赔偿 | 第22页 |
| 3、魏玛宪法——征收概念的扩张 | 第22页 |
| 4、基本法 | 第22-23页 |
| 5、以“结果取向”为考察行政补偿的方式 | 第23页 |
| (三) 英国行政补偿制度 | 第23-24页 |
| 1、强制剥夺财产权的补偿 | 第23-24页 |
| 2、合法侵害行为的补偿 | 第24页 |
| 3、强制卖出的补偿 | 第24页 |
| (四) 日本行政补偿制度 | 第24-25页 |
| 1、补偿制度的产生 | 第24页 |
| 2、损失补偿制度的法律依据 | 第24-25页 |
| 3、损失补偿的内容与种类 | 第25页 |
| 4、行政活动的变更与补偿 | 第25页 |
| 5、补偿不及的领域与基于结果责任的损失补偿 | 第25页 |
| (五) 外国行政补偿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5-27页 |
| 四、从城市房屋拆迁看我国行政补偿的现状 | 第27-32页 |
| (一) 我国补偿制度在宪法规定中的变迁 | 第27页 |
| (二) 我国行政补偿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30页 |
| 1、没有规定行政补偿的基本原则 | 第28-29页 |
| 2、公共利益的需要未得到正确评定 | 第29页 |
| 3、没有规定行政补偿的具体程序 | 第29-30页 |
| 4、行政补偿诉讼的救济不到位 | 第30页 |
| (三) 行政补偿制度的理论研究现状 | 第30-32页 |
| 1、起步阶段 | 第31页 |
| 2、发展阶段 | 第31-32页 |
| 五、我国行政补偿制度的重构 | 第32-47页 |
| (一) 行政补偿的构成要件 | 第32-35页 |
| 1、侵权行为主体 | 第32-33页 |
| 2、公共利益的需求 | 第33页 |
| 3、侵害行为必须合法 | 第33-34页 |
| 4、合法权益已经或者即将遭受损失,且损失须属特别牺牲的性质 | 第34-35页 |
| 5、损失与侵权行为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 | 第35页 |
| (二) 行政补偿的基本原则 | 第35-36页 |
| 1、完全补偿原则 | 第36页 |
| 2、适当补偿原则 | 第36页 |
| (三) 行政补偿的范围 | 第36-38页 |
| 1、行政补偿行为范围 | 第37-38页 |
| 2、行政补偿事项范围 | 第38页 |
| 3、一般不予补偿范围 | 第38页 |
| (四) 行政补偿的标准 | 第38-40页 |
| 1、以公平市场价格作为评估标准 | 第39页 |
| 2、成立中介机构来评估补偿标准 | 第39页 |
| 3、以受损项目构成界定行政补偿标准 | 第39页 |
| 4、以普适性计算方法计算行政补偿标准 | 第39-40页 |
| (五) 行政补偿的方式 | 第40-41页 |
| 1、直接补偿方式 | 第40页 |
| 2、间接补偿方式 | 第40-41页 |
| (六) 行政补偿的经费 | 第41-42页 |
| 1、由中央财政支付 | 第41页 |
| 2、地方财政支付 | 第41页 |
| 3、混合支付 | 第41-42页 |
| (七) 行政补偿的程序 | 第42-43页 |
| 1、我国行政补偿程序的立法现状 | 第42页 |
| 2、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行政补偿程序 | 第42-43页 |
| (八) 行政补偿的诉讼 | 第43-45页 |
| 1、行政补偿诉讼的主要类型 | 第44页 |
| 2、依据诉讼性质适用不同程序 | 第44页 |
| 3、把行政补偿诉讼纳入司法救济的范围 | 第44-45页 |
| (九) 行政补偿制度立法的构想 | 第45-47页 |
| 1、完善行政补偿法的方式 | 第45页 |
| 2、制定统一行政补偿法的原因 | 第45-46页 |
| 3、行政补偿法的内容结构 | 第46页 |
| 4、行政补偿法的实施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