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引言 | 第10-24页 |
| ·木本饲料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 ·木本饲用植物的营养价值 | 第11-12页 |
| ·木本饲用植物的饲喂效果 | 第12-13页 |
| ·木本饲用植物优良品种的育种进展 | 第13-14页 |
| ·木本饲用植物的栽培及加工利用 | 第14-16页 |
| ·刺槐饲料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 ·刺槐的营养成分及饲用价值 | 第16-17页 |
| ·刺槐饲料林的栽培及加工利用 | 第17-19页 |
| ·四倍体刺槐的饲料研究 | 第19-20页 |
| ·饲料型刺槐优良无性系的选育研究 | 第20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20-21页 |
| ·本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 2 无性系综合性状变异分析 | 第24-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 ·自然概况 | 第24页 |
|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 ·测定方法 | 第25页 |
| ·数据分析 | 第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 ·刺槐无性系的形态特征 | 第25-29页 |
| ·刺槐无性系根插苗生长及生根性状 | 第29-30页 |
| ·刺槐无性系的生长性状 | 第30页 |
| ·刺槐无性系的叶片营养含量 | 第30-31页 |
| ·刺槐无性系形态和生长性状及叶片粗蛋白含量间的相关分析 | 第31-32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2-34页 |
| 3 无性系营养价值变异评价 | 第34-5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9页 |
| ·自然概况 | 第34页 |
| ·试验材料 | 第34-35页 |
| ·测定方法 | 第35-37页 |
| ·计算 | 第37-38页 |
| ·数据分析 | 第38-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9页 |
| ·化学评价 | 第39-45页 |
| ·瘤胃降解评价 | 第45-47页 |
| ·蛋鸡饲喂评价 | 第47-49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9-52页 |
| 4 优良无性系区域化试验 | 第52-6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 ·自然概况 | 第52-53页 |
| ·试验材料 | 第53页 |
| ·测定方法 | 第53页 |
| ·数据分析 | 第53-5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5页 |
| ·刺槐生长性状的适应性和遗传稳定性 | 第55-60页 |
| ·刺槐叶片营养含量的适应性和遗传稳定性 | 第60-64页 |
| ·几种不同稳定性参数对刺槐生长和营养性状评价的比较 | 第64-65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65-66页 |
| 5 优良无性系栽培与经营措施研究 | 第66-9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7-71页 |
| ·自然概况 | 第67页 |
| ·试验材料 | 第67-70页 |
| ·测定方法 | 第70页 |
| ·数据分析 | 第70-7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1-86页 |
| ·采样时期和部位对生物量和营养的影响 | 第71-73页 |
| ·叶龄对叶片生物量和营养的影响 | 第73-79页 |
| ·根龄对叶片生物量和营养的影响 | 第79-82页 |
| ·刈割方法和栽培密度对生物量的影响 | 第82-84页 |
| ·栽培与经营措施对生物量和营养的影响 | 第84-86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86-90页 |
| ·采样时期和部位对生物量和营养的影响 | 第86-87页 |
| ·叶龄对叶片生物量和营养的影响 | 第87页 |
| ·根龄对叶片生物量和营养的影响 | 第87-88页 |
| ·刈割方法和栽培密度对生物量的影响 | 第88页 |
| ·栽培与经营措施对生物量和营养的影响 | 第88-90页 |
| 6 优良无性系饲料加工利用研究 | 第90-10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90-93页 |
| ·试验材料 | 第90-92页 |
| ·试验设计 | 第92页 |
| ·青贮方法 | 第92-93页 |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93页 |
| ·数据分析 | 第9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3-102页 |
| ·刺槐及玉米秸秆青贮 | 第93-97页 |
| ·刺槐、柠条及紫穗槐青贮 | 第97-101页 |
| ·刺槐代替苜蓿饲喂生长羊效果评价 | 第101-102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102-104页 |
| 7 结论 | 第104-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20页 |
| 个人简介 | 第120-122页 |
| 导师简介 | 第122-124页 |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