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新体小说论文

新旧之间—包天笑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6-8页
引言第8-16页
 一、 选题缘起第8-10页
 二、 研究现状第10-11页
 三、 本文研究方法第11-13页
 四、 本文的主要架构及主要观点第13-16页
第一章 近代之路上的传统文人——包天笑的时代、道路与生活第16-41页
 第一节 近代之路第16-18页
 第二节 新旧之间第18-37页
  一、 新与旧——时代的最大命题第18-21页
  二、 时代影响与个人抉择第21-27页
  三、 新的生存空间第27-37页
 第三节 “一部纵的文学史”第37-41页
第二章 “求新”的冲动(一)——包天笑早期的翻译第41-99页
 第一节 从翻译的策略看包天笑的代际归属与谱系第41-46页
  一、 翻译策略的第一次选择:古文还是“新文体”第41-44页
  二、 第二次选择:直译还是“本土化”?第44-46页
 第二节 翻译:误读与再诠释第46-47页
 第三节 包天笑的翻译活动第47-62页
  一、 《励学译编》与《迦因小传》第47-50页
  二、 通俗小说与“名著杂译”第50-58页
  三、 “教育小说”第58-62页
 第四节 双向阐释——《馨儿就学记》第62-76页
  一、 关于《爱的教育》及其在中国的翻译第63-66页
  二、 《馨儿就学记》中的变与不变第66-73页
  三、 作为喻体“在场”的西方形象第73-76页
 第五节 《六号室》——现代主义的色彩第76-91页
  一、 契诃夫作品的早期中译和他的《第六病室》第76-81页
  二、 《六号室》中的“狂人”以及“觉醒者 VS 庸众”母题第81-83页
  三、 包天笑的译作——《六号室》第83-91页
 第六节 早期翻译对包天笑创作的影响第91-99页
  一、 语言的“陌生化”第92-93页
  二、 叙事方式的多样性和心理描写的发展第93-97页
  三、 写实主义和抒情化第97-99页
第三章 “求新”的冲动(二)——包天笑的短篇小说创作第99-139页
 第一节 早期小说创作中多样化的尝试第99-106页
  一、 早期的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第99-102页
  二、 多样化的尝试第102-106页
 第二节 主编三大杂志时期(1915—1922)第106-131页
  一、 叙事模式的实验——《小说大观》第106-110页
  二、 “道德范式”的放弃和理性思考的融入——《小说画报》第110-117页
  三、 “问题”的对话与讨论——《星期》第117-131页
 第三节 后期的短篇小说创作第131-134页
 第四节 “守旧的新人”——一个母题的生成第134-139页
第四章 在“旧”中的挣扎——包天笑的长篇小说创作第139-196页
 第一节 《留芳记》的向传统回归——“讲史”与“小说”:《留芳记》与《孽海花》之比较第139-153页
  一、 “讲史”与“小说”之别第141-145页
  二、 作为“小说”的《孽海花》第145-148页
  三、 倾向于“讲史”的《留芳记》第148-153页
 第二节 文化工业与消费的产物——《上海春秋》第153-162页
  一、 “报刊”背景与视角第153-157页
  二、 《上海春秋》的本文研究第157-162页
 第三节 《人间地狱》之得与包天笑续作之失第162-174页
  一、 “帘外”第162-166页
  二、 写实主义第166-171页
  三、 活跃纸上的小说人物第171-173页
  四、 对现实的关怀第173-174页
 第四节 后期的成功之作——《换巢鸾凤》第174-185页
 第五节 论包天笑的长篇小说第185-196页
  一、 “絮谭体”——包天笑长篇小说的描述及创作阶段第185-190页
  二、 典型的人物形象——转型中的女性第190-196页
第五章 其他文学活动及文化语境第196-234页
 第一节 重构“鸳鸯蝴蝶派”:流派归属与论争第196-210页
  一、 包天笑与鸳鸯蝴蝶派第196-200页
  二、 “五四”新文学作家与清末民初通俗小说的关系第200-205页
  三、 “左翼”与“鸳鸯蝴蝶”——礼拜六派的关系第205-210页
 第二节 报刊编辑第210-222页
  一、 《时报》与《小说时报》第210-213页
  二、 《小说大观》与《小说画报》第213-217页
  三、 《星期》第217-221页
  四、 《长青》与《花果山》第221-222页
 第三节 交游与社团第222-234页
  一、 社团第223-225页
  二、 交游与“文学圈子”的形成第225-230页
  三、 “另一个圈子”——包天笑与电影界、戏剧界第230-234页
结论第234-238页
致谢第238-240页
参考书目第240-245页
附录:本文所论及包天笑短篇小说目录第245-24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48页

论文共2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结构可控新型金属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HDC和氧化CO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布努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