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21页 |
一、 基本概念界定 | 第8-12页 |
(一)《循吏列传》的涵义 | 第8-11页 |
(二)行政伦理的涵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三、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一章 溯源:《循吏列传》中循吏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21-29页 |
第一节 循吏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21-23页 |
一、 巩固社会统治的需要 | 第21-22页 |
二、 社会阶层分化的现实 | 第22-23页 |
三、 黎民百姓的安定诉求 | 第23页 |
第二节 循吏产生的文化背景 | 第23-25页 |
一、 情感本位的文化类型 | 第23-24页 |
二、 独尊儒术的主流思想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循吏的出身及受教育背景 | 第25-28页 |
一、 家庭背景及少时表现 | 第25-26页 |
二、 科举取士背景 | 第26-27页 |
三、 为政先学与仕学相济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求真:《循吏列传》中蕴含的行政伦理思想体系 | 第29-59页 |
第一节 《循吏列传》的行政伦理内涵 | 第29-32页 |
一、 历代正史为循吏立传的目的 | 第29-30页 |
二、 历代史官行政伦理观的高度共识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循吏列传》的行政伦理规范论 | 第32-44页 |
一、 事君以忠诚心辅政 | 第33-35页 |
二、 平政爱民以德施政 | 第35-37页 |
三、 清正廉洁正道直身 | 第37-39页 |
四、 崇俭抑奢厉行节约 | 第39-40页 |
五、 忠职敬业勤政躬亲 | 第40-42页 |
六、 身正令行奉职循理 | 第42-44页 |
第三节 《循吏列传》的行政主体道德养成论 | 第44-51页 |
一、 正身律己终无受纳 | 第44-46页 |
二、 修身正德表里如一 | 第46-47页 |
三、 刚正不阿敢言直谏 | 第47-49页 |
四、 蔬食弊衣志守质素 | 第49-51页 |
第四节 《循吏列传》的为政以德论 | 第51-58页 |
一、 威惠兼著宽猛相济 | 第52-54页 |
二、 富民教民息讼止讼 | 第54-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三章 今观:《循吏列传》中行政伦理思想的合理扬弃 | 第59-71页 |
第一节 历史定位:《循吏列传》行政伦理思想的摒弃与肯定 | 第59-65页 |
一、 摒弃历史局限 | 第59-62页 |
二、 肯定历史功绩 | 第62-65页 |
第二节 现代价值:《循吏列传》行政伦理思想的启示与借鉴 | 第65-70页 |
一、 对提升廉政文化建设水平的启示 | 第65-66页 |
二、 对树立行政官员公仆意识的启示 | 第66-67页 |
三、 对完善行政主体道德养成的启示 | 第67-69页 |
四、 对构建地方行政官员科学政绩观的启示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附录 | 第78-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