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18页 |
|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4-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40页 |
| ·酚类化合物的性质与危害 | 第18-21页 |
| ·酚类化合物与苯酚的性质 | 第18-19页 |
| ·含酚废水主要来源及危害 | 第19-21页 |
| ·处理含酚废水的常用方法 | 第21-27页 |
| ·物理法 | 第21-23页 |
| ·化学氧化法 | 第23-24页 |
| ·高级氧化技术 | 第24-26页 |
| ·生物处理法 | 第26-27页 |
| ·好氧及厌氧生物法处理含酚废水 | 第27-31页 |
| ·好氧生物法 | 第27-28页 |
| ·厌氧生物法 | 第28-29页 |
| ·生物强化技术 | 第29-30页 |
| ·催化-生物联合工艺 | 第30页 |
| ·化学氧化-A/O联合工艺 | 第30-31页 |
| ·有毒难降解有机物及处理技术 | 第31-33页 |
| ·有毒难降解有机物 | 第31-32页 |
| ·处理有毒难降解有机物的方法 | 第32-33页 |
| ·生物反硝化处理含氮酚类废水的研究进展 | 第33-40页 |
| ·生物反硝化机理 | 第33-34页 |
| ·环境因素对生物反硝化过程的影响 | 第34-36页 |
| ·采用反硝化工艺处理有毒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 第36-38页 |
| ·缺氧反硝化处理含酚废水的研究现状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污泥驯化 | 第40-48页 |
| ·缺氧污泥驯化 | 第40-44页 |
| ·污泥驯化方法与苯酚废水配制 | 第40-41页 |
| ·分析项目与测定方法 | 第41-42页 |
| ·化学药剂与分析仪器 | 第42-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4页 |
| ·好氧、厌氧污泥驯化 | 第44-48页 |
| 第四章 苯酚缺氧反硝化影响因素 | 第48-60页 |
| ·试验装置与苯酚废水的配制 | 第48-49页 |
| ·试验装置与材料 | 第48-49页 |
| ·苯酚废水的配制 | 第49页 |
| ·污泥浓度对苯酚缺氧反硝化降解的影响 | 第49-52页 |
| ·试验方法 | 第49页 |
|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 第49-50页 |
| ·化学药剂与分析仪器 | 第5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 ·COD/NO_3~--N比对苯酚缺氧反硝化降解的影响 | 第52-57页 |
| ·试验方法 | 第5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7页 |
| ·pH值对苯酚缺氧反硝化降解的影响 | 第57-58页 |
| ·试验方法 | 第5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7-58页 |
| ·温度对苯酚缺氧反硝化降解的影响 | 第58-60页 |
| ·试验方法 | 第5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苯酚缺氧反硝化降解规律 | 第60-76页 |
| ·试验装置与苯酚废水配制 | 第60页 |
| ·试验方法 | 第6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0-65页 |
| ·苯酚缺氧反硝化降解过程 | 第60-61页 |
| ·NO_3~-N的变化规律 | 第61-62页 |
| ·NO_2~--N的变化规律 | 第62-63页 |
| ·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情况 | 第63-64页 |
| ·TOC的变化情况 | 第64-65页 |
| ·好氧、缺氧、厌氧生物降解效果比较 | 第65-68页 |
| ·好氧生物降解苯酚效果 | 第65页 |
| ·厌氧生物降解苯酚效果 | 第65-66页 |
| ·好氧、缺氧、厌氧生物降解理论分析 | 第66-68页 |
| ·苯酚的缺氧、厌氧和好氧降解效果比较 | 第68页 |
| ·苯酚缺氧反硝化动力学方程 | 第68-76页 |
| ·试验方法 | 第68-69页 |
| ·苯酚缺氧降解动力学方程 | 第69-71页 |
| ·苯酚缺氧降解过程中NO_3~--N利用动力学方程 | 第71-7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6-80页 |
| ·结论 | 第76-78页 |
| ·建议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 致谢 | 第86-8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