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1-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定量代谢组学中的液质联用分析技术 | 第12-16页 |
| ·定量代谢组学的样品制备 | 第12-13页 |
| ·定量代谢组学中的常用分析技术 | 第13页 |
| ·质谱、液质联用技术及其应用 | 第13-16页 |
| ·定量代谢组学中的数据处理技术 | 第16-17页 |
| ·数据前处理技术 | 第16页 |
| ·模式识别方法 | 第16-17页 |
| ·定量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在临床研究中的现状 | 第17-19页 |
| ·定量代谢学组学与生物标志物挖掘 | 第17-18页 |
| ·定量代谢组学潜在生物标志物的评价 | 第18-19页 |
| ·小结 | 第19-20页 |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 第2章 定量测定技术在糖尿病肾病药物治疗和疾病诊断的应用 | 第22-61页 |
| ·糖尿病肾病疾病诊断及药物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及风险因素 | 第22-24页 |
| ·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分期和主要表现 | 第24页 |
| ·糖尿病肾病相关预防和治疗手段 | 第24-26页 |
| ·糖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评价——磷脂代谢 | 第26-41页 |
| ·引言 | 第26-27页 |
| ·实验部分 | 第27-32页 |
| ·实验结果 | 第32-39页 |
| ·讨论 | 第39-41页 |
| ·人工智能技术在糖尿病肾病分期诊断和糖肾方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 第41-59页 |
| ·引言 | 第41-43页 |
| ·研究方法的建立 | 第43-44页 |
| ·磷脂代谢 | 第44-47页 |
| ·硫醇氨基酸代谢 | 第47-50页 |
| ·嘌呤嘧啶代谢 | 第50-53页 |
| ·三个循环整合分析 | 第53-57页 |
| ·糖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评价 | 第57-59页 |
| ·讨论 | 第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第3章 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建立及在糖尿病肾病研究中的应用 | 第61-95页 |
| ·引言 | 第61-63页 |
| ·基于组学和定量技术的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建立 | 第63-75页 |
| ·临床生化指标 | 第63-65页 |
| ·定量代谢组学标志物 | 第65-67页 |
| ·重要的基因标志物 | 第67-68页 |
| ·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的评价 | 第68-74页 |
| ·讨论 | 第74-75页 |
| ·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在糖尿病肾病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 第75-93页 |
| ·糖尿病肾病临床辅助诊断生物标志物 | 第76-77页 |
| ·糖尿病肾病早期风险评估指标寻找 | 第77-82页 |
| ·糖尿病肾病治疗药物筛选指标寻找 | 第82-88页 |
| ·糖尿病肾病联合用药疗效评价指标寻找 | 第88-91页 |
| ·糖尿病的其它微血管并发症 | 第91-92页 |
| ·讨论 | 第92-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 第4章 定量代谢组学在药物联合应用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 第95-122页 |
| ·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晕动症的研究背景 | 第95-96页 |
| ·咖啡因和盐酸异丙嗪联合应用的临床试验 | 第96-98页 |
| ·试验对象和药物 | 第96-97页 |
| ·认知功能评价 | 第97-98页 |
| ·样本采集 | 第98页 |
| ·咖啡因和异丙嗪及代谢物的液质联用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98-109页 |
| ·咖啡因和异丙嗪的主要代谢物及分析方法 | 第98-100页 |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100-101页 |
| ·样品处理及制备 | 第101页 |
| ·色谱质谱分析条件的优化 | 第101-107页 |
| ·方法学考察 | 第107-109页 |
| ·咖啡因和盐酸异丙嗪联合应用的认知功能评价 | 第109-112页 |
| ·训练阶段的认知功能评价 | 第109-110页 |
| ·联合应用药物阶段的认知功能评价 | 第110-112页 |
| ·讨论 | 第112页 |
| ·咖啡因和盐酸异丙嗪联合应用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12-118页 |
| ·样品采集及分析 | 第112页 |
| ·药物及其代谢物的药时曲线 | 第112-115页 |
| ·药代动力学相关分析 | 第115-117页 |
| ·讨论 | 第117-118页 |
| ·咖啡因和盐酸异丙嗪联合应用的代谢组学研究 | 第118-121页 |
| ·尿样分析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118页 |
| ·尿样代谢组学结果 | 第118-120页 |
| ·讨论 | 第120-1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 结论 | 第122-1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4-139页 |
| 致谢 | 第139-140页 |
| 附录Ⅰ:本人在学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