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与选题 | 第12-30页 |
·等离子体催化选择还原氮氧化物 | 第12-22页 |
·氮氧化物的来源和危害 | 第12-14页 |
·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的脱除方法 | 第14-16页 |
·等离子体脱除氮氧化物 | 第16-19页 |
·等离子体催化脱除氮氧化物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等离子体催化脱除室内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 第22-29页 |
·室内空气中VOCs的来源和危害 | 第22-24页 |
·室内空气中VOCs的治理方法 | 第24-26页 |
·等离子体脱除VOCs | 第26页 |
·等离子体催化脱除室内VOCs的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论文选题和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2 实验部分 | 第30-40页 |
·等离子体催化反应评价 | 第30-35页 |
·等离子体催化烃类低温选择还原氮氧化物 | 第30-33页 |
·空气中低浓度苯的等离子体催化完全氧化脱除 | 第33-35页 |
·等离子体放电功率的测量 | 第35-36页 |
·催化剂制备 | 第36-37页 |
·催化剂表征 | 第37-38页 |
·程序升温技术应用于表面吸附物种的研究 | 第37页 |
·催化剂负载量的测定(ICP) | 第37页 |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 第37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7页 |
·比表面积(BET) | 第37-38页 |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38页 |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 第38页 |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38-40页 |
·主要仪器 | 第38-39页 |
·实验药品 | 第39-40页 |
3 等离子体催化烃类低温选择还原氮氧化物 | 第40-75页 |
·前言 | 第40-41页 |
·等离子体催化乙炔选择还原氮氧化物的协同效应 | 第41-45页 |
·等离子体催化乙炔选择还原氮氧化物工艺参数的影响 | 第45-53页 |
·输入能量密度与温度的影响 | 第45-47页 |
·空速的影响 | 第47-48页 |
·氧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水蒸汽的影响 | 第49-51页 |
·"一段法"和"两段法"的比较 | 第51页 |
·放电对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 | 第51-53页 |
·等离子体催化乙炔选择还原氮氧化物的机制探讨 | 第53-74页 |
·乙炔存在下单纯等离子体对NO氧化为NO_2的贡献 | 第53-56页 |
·气相产物的质谱在线检测 | 第56-59页 |
·等离子体对NO在H-MOR催化剂上吸附过程的影响 | 第59-61页 |
·等离子体对NO+O_2在H-MOR催化剂上共吸附过程的影响 | 第61-63页 |
·等离子体对C_2H_2+O_2在H-MOR催化剂上共吸附过程的影响 | 第63-65页 |
·H-MOR催化剂上乙炔选择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表面中间物种研究 | 第65-73页 |
·等离子体与H-MOR催化剂协同脱除氮氧化物的机理概述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4 空气中低浓度苯的等离子体催化完全氧化脱除 | 第75-113页 |
·前言 | 第75-76页 |
·功能催化剂:苯的存储与等离子体催化氧化 | 第76-86页 |
·催化剂载体 | 第76-80页 |
·HZSM-5上的负载组分 | 第80-81页 |
·Ag/HZSM-5催化剂 | 第81-86页 |
·等离子体催化反应器与工艺参数对吸附态苯氧化的影响 | 第86-96页 |
·等离子体催化反应器结构的影响 | 第86-88页 |
·吸附气流中相对湿度的影响 | 第88-90页 |
·放电功率的影响 | 第90-92页 |
·存储周期的影响 | 第92-94页 |
·循环的"存储-放电"等离子体催化处理空气中低浓度苯的放电能耗 | 第94-95页 |
·吸附态苯的等离子体催化氧化产物的质谱在线分析 | 第95-96页 |
·双功能催化剂的表征与等离子体催化氧化吸附态苯的机理探讨 | 第96-111页 |
·Ag/HZSM-5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 第96-97页 |
·Ag/HZSM-5催化剂上银的化学状态 | 第97-100页 |
·Ag/HZSM-5催化剂的疏水性及对苯的选择吸附性能 | 第100-105页 |
·Ag/HZSM-5催化剂对吸附态苯的催化氧化作用 | 第105-107页 |
·等离子体催化氧化吸附态苯的机理探讨 | 第107-109页 |
·等离子体催化氧化吸附态苯的动力学分析 | 第109-111页 |
·小结 | 第111-113页 |
5 结论 | 第113-116页 |
·本研究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13-115页 |
·展望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28-129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作者简介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