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背景 | 第11页 |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西部大开发现实背景 | 第11-12页 |
·四川省十二五规划背景 | 第12-13页 |
·成都经济区经济发展现实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研究 | 第15-19页 |
·国外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 | 第15-16页 |
·国内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 | 第16-18页 |
·国内关于区域产业合作的研究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主要贡献和不足 | 第20-22页 |
·主要贡献 | 第20-21页 |
·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2. 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共同市场理论 | 第22-23页 |
·地域分工理论 | 第23-24页 |
·绝对成本优势理论 | 第24-25页 |
·相对成本优势理论 | 第25页 |
·要素禀赋理论 | 第25-27页 |
3. 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现状及问题 | 第27-38页 |
·成都经济区发展现状 | 第27-31页 |
·成都经济区区位及范围 | 第27-28页 |
·成都经济区在四川省的经济地位 | 第28-29页 |
·成都市已经具备推进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在动力和条件 | 第29-31页 |
·成都经济区合作现状 | 第31-33页 |
·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实践进程 | 第31-32页 |
·当前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特点 | 第32-33页 |
·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 第33-35页 |
·成都市作为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还不够强 | 第33-34页 |
·经济区核心层次的合作起步较晚 | 第34页 |
·经济区内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市场体系 | 第34页 |
·成都经济区经济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 | 第34-35页 |
·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的障碍和难点分析 | 第35-38页 |
·行政区经济是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一大障碍 | 第35-36页 |
·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制约因素 | 第36-38页 |
4. 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及层次分析 | 第38-43页 |
·成都经济区内八个城市的综合经济水平 | 第38-39页 |
·成都经济区内八个城市的产业发展特征 | 第39-40页 |
·成都市与成都经济区内其他城市的经济距离 | 第40-41页 |
·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方式 | 第41-43页 |
·核心合作层: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的合作 | 第42页 |
·次级合作层:成都市、眉山市、资阳市的合作 | 第42页 |
·一般合作层:成都市、乐山市、雅安市、遂宁市的合作 | 第42-43页 |
5. 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路及主要任务 | 第43-55页 |
·成都经济区内成都市的合作思路和发展目标 | 第43-44页 |
·成都市在成都经济区的合作方式 | 第44-46页 |
·成都市的合作方式以双边合作为主 | 第44-45页 |
·成都市应该以构建大区域产业体系来发展经济 | 第45-46页 |
·当前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任务 | 第46-55页 |
·成都市与德阳市、绵阳市的合作 | 第46-52页 |
·成都市、眉山市、,资阳市的合作 | 第52-53页 |
·成都市、乐山市、雅安市、遂宁市的合作 | 第53-55页 |
6. 加强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的保障措施 | 第55-61页 |
·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区域自组织机制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推动力 | 第55-59页 |
·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前提——各地政府统一认识 | 第56-57页 |
·合作基础——为企业创造合作环境,培育区域自组织机制 | 第57-59页 |
·建立机制、制定规划,为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保障 | 第59-61页 |
·合作保障——建立协商对话机制与利益补偿机制 | 第59-60页 |
·合作引导——制定发展规划和具体行动计划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