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渎职罪论文

渎职罪犯罪主体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0页
第一章 渎职罪主体的历史沿革和立法概况第10-16页
 一、我国大陆地区针对渎职罪主体的相关规定第10-12页
 二、国外针对渎职罪主体的规定概况第12-13页
 三、台湾、澳门地区针对渎职罪主体的规定概况第13-14页
 四、中外渎职罪主体比较分析第14-16页
第二章 渎职罪主体的内涵和外延第16-36页
 一、渎职罪主体的概念和本质特征第16-21页
  (一) 渎职罪主体的概念第16-18页
  (二) 渎职罪主体的本质特征第18-21页
 二、关于渎职罪意义上的公务第21-22页
 三、关于国家机关的范围第22-30页
 四、关于有争议的渎职罪主体的认定第30-34页
  (一) 人大代表的主体资格认定第30-31页
  (二) 人民陪审员的主体资格认定第31-32页
  (三) 具有双重身份的人的主体资格认定第32-33页
  (四) 人民监督员的主体资格认定第33-34页
 五、关于渎职罪主体的外延第34-36页
  (一) 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第34-35页
  (二) 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第35页
  (三) 虽未列入国家机关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第35-36页
第三章 我国渎职罪主体存在的问题分析第36-41页
 一、立法的缺陷第36-37页
  (一) 将渎职罪的主体限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使得有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外的国家工作人员的严重渎职行为得不到法律追究第36页
  (二) 渎职罪章中一些条款所规定的犯罪主体同司法实践中的发案主体不相符第36-37页
  (三) 有关渎职罪主体的刑事实体法同程序法之间存在冲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刑事法律的统一性和严肃性第37页
 二、司法解释的缺陷第37-38页
  (一) 司法机关对渎职罪主体范围做出扩大解释有违罪刑法定原则和禁止类推之嫌第38页
  (二) 最高人民检察院与最高人民法院的认定标准不一第38页
  (三) 司法解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渎职罪主体范围变窄而带来的矛盾第38页
 三、立法解释的缺陷第38-41页
  (一) 未能很好地解决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渎职罪法定主体同发案主体相脱节的实际问题第39页
  (二) 立法解释对渎职罪主体作出了扩大解释,但超出了合理的范围,有类推解释和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之嫌第39-41页
第四章 完善我国渎职罪主体相关规定的思考与立法建议第41-46页
 一、完善渎职罪主体相关立法,重新界定渎职罪主体范围第41-44页
 二、完善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的相关立法,满足在渎职罪主体范围偏窄形势下打击渎职犯罪的需要第44-46页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致谢第4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便携式无线电测向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无线Ad Hoc网络路由安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