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出资的公司法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言 | 第12-17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13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第四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第一章 债权出资概述 | 第17-22页 |
第一节 从中国首个债转股案说起 | 第17-19页 |
一、债转股企业背后凸显债权出资可能 | 第17-18页 |
二、债权出资背后的玄机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债权出资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 第19-22页 |
一、学界关于债权出资的若干界定 | 第19页 |
二、债权出资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债权出资的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第一节 债权在现代经济中的优越地位 | 第22-23页 |
一、所有权支配色彩的递减与债权色彩的递增 | 第22-23页 |
二、财产的债权化与债权的财产化 | 第23页 |
第二节 公司资产信用理念的树立 | 第23-27页 |
一、传统资本制度对资本信用的坚持 | 第24-25页 |
二、资本信用神话的困境与破灭 | 第25-26页 |
三、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 | 第26-27页 |
第三节 现物出资标准的确立 | 第27-30页 |
一、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分歧 | 第27-29页 |
二、分歧背后的共识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合同之债出资 | 第30-40页 |
第一节 一般合同之债出资 | 第30-37页 |
一、合同之债出资的前提:合同之债的特殊性 | 第30-31页 |
二、合同之债出资的关键:标的物与让与制度 | 第31-34页 |
三、合同之债出资的困境:解除权与情势变更原则 | 第34-36页 |
四、合同之债出资适格性的修正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合同之债出资的特殊问题解析 | 第37-40页 |
一、设担保合同的出资适格性 | 第37-38页 |
二、概括转让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非合同之债出资 | 第40-49页 |
第一节 无因管理之债 | 第40-42页 |
一、无因管理的性质及法律效果 | 第40-41页 |
二、无因管理之债的缺陷 | 第41-42页 |
第二节 不当得利之债 | 第42-44页 |
一、给付型不当得利的出资障碍 | 第42-43页 |
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的出资障碍 | 第43-44页 |
第三节 侵权之债 | 第44-46页 |
一、财产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出资可能 | 第45页 |
二、人身、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出资障碍 | 第45-46页 |
第四节 单方允诺 | 第46-49页 |
一、单方允诺的性质之争 | 第46-47页 |
二、单方允诺之债的出资可能 | 第47-49页 |
第五章 特殊债权出资 | 第49-57页 |
第一节 债券出资 | 第49-51页 |
一、债券的法律本质 | 第49-50页 |
二、债券出资中效率与安全的平衡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可转换公司债出资 | 第51-53页 |
一、向发行公司出资的排除 | 第52-53页 |
二、向非发行公司出资的允许 | 第53页 |
第三节 票据出资 | 第53-57页 |
一、票据权利的债权属性 | 第54页 |
二、票据转让制度在出资领域的特殊优势 | 第54-55页 |
三、票据出资的估值优势 | 第55-57页 |
第六章 对中国债权出资制度的思考 | 第57-68页 |
第一节 债权出资问题的立法现状 | 第57-59页 |
一、我国公司法对债权出资问题的原则性规定 | 第57-58页 |
二、原则化规制背后的隐患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建立债权出资制度的原则 | 第59-60页 |
一、坚持有效市场的理念 | 第59页 |
二、重视程序价值的地位 | 第59-60页 |
三、关注司法介入的限度 | 第60页 |
第三节 债权出资制度的实体法建议 | 第60-62页 |
一、股份对价的适格性原则在我国的适用 | 第60-61页 |
二、强化制度设计的实际效用 | 第61-62页 |
第四节 债权出资制度的程序法建议 | 第62-68页 |
一、对我国公司法中出资程序规定的反思 | 第62-64页 |
二、加强对债权交付的程序控制 | 第64-66页 |
三、实现债权估值程序的创新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后记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