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7-15页 |
一、本论题的提出缘由 | 第7-9页 |
二、本论题的研究简述 | 第9-15页 |
(一) 建国前的戏剧期刊研究 | 第10页 |
(二) 十七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 第10-11页 |
(三) 八十年代以来新时期的戏剧期刊研究 | 第11-13页 |
(四) 关于晚清民国戏剧期刊研究的几点思考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晚清民国戏剧期刊发展概述 | 第15-32页 |
第一节 1840-1913:戏剧发展的转型与戏剧期刊的发轫 | 第15-17页 |
第二节 1914-1928:戏剧观念的反复与戏剧期刊的发展 | 第17-23页 |
第三节 1929-1949:戏剧功用的膨胀与戏剧期刊的繁荣 | 第23-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二章 晚清民国戏剧期刊发刊词述评 | 第32-59页 |
第一节 晚清民国戏剧期刊发刊词的规模及类型 | 第32-41页 |
一、发刊词的数量及规模 | 第32-36页 |
二、发刊词的名称及类型 | 第36-41页 |
第二节 晚清民国戏剧期刊发刊词的主要内容及精神 | 第41-48页 |
一、艺术取向:发展戏剧,光大剧学 | 第41-43页 |
二、实用取向:戏剧宣传功能的强化 | 第43-48页 |
第三节 晚清民国戏剧期刊发刊词的地位及意义 | 第48-57页 |
一、发刊词在戏剧期刊中的地位 | 第48-50页 |
二、戏剧期刊与其他文学期刊的发刊词 | 第50-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第三章 戏剧期刊与晚清民国的戏剧运动 | 第59-112页 |
第一节 戏剧期刊与中国早期"新派剧"运动 | 第59-76页 |
一、《二十世纪大舞台》与早期"革命"的戏剧运动 | 第59-69页 |
二、《新剧杂志》等与"新剧"运动 | 第69-76页 |
第二节 戏剧期刊与20年代过渡期"新戏剧"运动 | 第76-90页 |
一、《戏剧》、《剧本汇刊》等与民众戏剧社、中华剧协的"爱美的"戏剧 | 第77-85页 |
二、"南国"系列刊与南国社前期"为艺术"的戏剧活动 | 第85-90页 |
第三节 戏剧期刊与后期"革命"的戏剧运动 | 第90-110页 |
一、《艺术》、《沙仑》、《南国》、《戏剧新闻》等与左翼戏剧运动 | 第90-99页 |
二、《抗战戏剧》、《新演剧》、《戏剧春秋》等与抗战戏剧运动 | 第99-110页 |
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四章 戏剧期刊与戏剧理论论争 | 第112-167页 |
第一节 前期论争:对立中的融合 | 第112-132页 |
一、1914-1915年的"新、旧剧之争" | 第112-119页 |
二、新文化运动与新旧剧之争 | 第119-132页 |
第二节 后期论争:融合中的对立 | 第132-164页 |
一、《艺术》、《沙仑》、《艺术信号》等与戏剧大众化论争 | 第132-149页 |
二、《戏剧春秋》等与戏剧民族形式论争 | 第149-157页 |
三、《戏剧月报》、《戏剧春秋》与历史剧问题论争 | 第157-164页 |
小结 | 第164-167页 |
结语 | 第167-175页 |
一 | 第167-173页 |
二 | 第173-175页 |
附录一:晚清民国戏曲期刊目录汇编 | 第175-207页 |
附录二:晚清民国戏剧期刊理论文章篇目(未完稿) | 第207-239页 |
参考文献 | 第239-2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