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 论 | 第9-17页 |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静载荷试验 | 第10-11页 |
| ·动力测桩法 | 第11-12页 |
| ·Q-S曲线数学拟合方法 | 第12页 |
| ·神经网格映射方法 | 第12页 |
| ·自平衡测试法 | 第12-15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预期成果 | 第15-17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17页 |
| 第2章 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 第17-23页 |
| ·传统方法平衡位置的确定 | 第17-18页 |
| ·本文测试装置的设计 | 第18-20页 |
| ·测试装置 | 第18页 |
| ·试验桩的处理 | 第18-19页 |
| ·隔离层的处理 | 第19页 |
| ·平衡点位置的确定 | 第19页 |
| ·试桩用做工程桩的处理 | 第19-20页 |
| ·测试方法设计 | 第20-22页 |
| ·测试时间 | 第20页 |
| ·试验加载方式 | 第20页 |
| ·加卸载与位移观测 | 第20-21页 |
| ·相关指标的测定 | 第21页 |
| ·工程桩极限承载力确定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数值建模 | 第23-34页 |
| ·建模要点 | 第23页 |
| ·模型所用单元的特点 | 第23-24页 |
| ·工程桩与试验桩的数值模型 | 第24-32页 |
| ·工程桩的数值模型 | 第24-25页 |
| ·自锚式桩模型 | 第25-26页 |
| ·土体的模型 | 第26-29页 |
| ·接触面的模拟 | 第29-32页 |
| ·求解方法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4章 数值分析 | 第34-51页 |
| ·工程桩的模拟分析 | 第34-37页 |
| ·大直径桩Q-S曲线 | 第34-35页 |
| ·桩身轴力 | 第35-36页 |
| ·侧摩阻分布 | 第36页 |
| ·接触面荷载传递关系 | 第36-37页 |
| ·单桩竖向承载性状受桩参数影响分析 | 第37-40页 |
| ·桩长的影响 | 第37-38页 |
| ·桩径的影响 | 第38-39页 |
| ·桩身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39页 |
| ·桩身泊松比的影响 | 第39-40页 |
| ·单桩竖向承载性状受土参数影响分析 | 第40-44页 |
| ·桩侧土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41页 |
| ·桩底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桩侧土体泊松比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桩侧土体粘聚力的影响 | 第43页 |
| ·桩侧土体内摩擦角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桩侧土体膨胀角的影响 | 第44页 |
| ·桩顶加载自锚式测桩法模拟分析 | 第44-50页 |
| ·受拉管桩 | 第44-47页 |
| ·受压桩 | 第47-48页 |
| ·两桩相互影响的分析 | 第48-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5章 桩顶加载自锚式测桩法工程桩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 第51-60页 |
| ·根据经验公式转换Q-S曲线 | 第51-54页 |
| ·Q-S曲线拟合方法 | 第54-57页 |
| ·接触面的荷载传递关系 | 第54-56页 |
| ·非线性弹簧的模拟 | 第56页 |
| ·桩-土体系简化模型 | 第56-57页 |
| ·工程桩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 第57-59页 |
| ·经验公式确定极限承载力 | 第57-58页 |
| ·由转换出的Q-S曲线确定极限承载力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