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5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5-31页 |
1.1. 以环为中心的三脚架结构化合物 | 第15-20页 |
1.1.1. 天然铁载体中的三脚架结构化合物 | 第15-16页 |
1.1.2. 以三氮杂环为中心的三脚架结构化合物 | 第16-18页 |
1.1.3. 以碳环为中心的三脚架结构化合物 | 第18-20页 |
1.2. 以氮原子为中心的三脚架结构化合物 | 第20-23页 |
1.3. 以碳原子为中心的三脚架结构化合物 | 第23-24页 |
1.4. 以硼原子为中心的三脚架结构化合物 | 第24-25页 |
1.5. 以磷原子为中心的三脚架结构化合物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1页 |
第二章 1,1,1-三[4-二烃基胺基-4-氧代-1-(2-氧杂)丁基]丙烷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 第31-83页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2-73页 |
2.2.1. 1,1,1-三[4-二烃基胺基-4-氧代-1-(2-氧杂)丁基]丙烷(L_1,L_2,L_3)的合成 | 第32-34页 |
2.2.2. 化合物L_1,L_2,L_3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的液膜传递 | 第34-40页 |
2.2.3. 化合物L_1,L_2,L_3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的液-液萃取行为及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的测定 | 第40-46页 |
2.2.4. 化合物L_1,L_2,L_3和稀土金属的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 第46-55页 |
2.2.4.1. 配合物的组成: | 第46页 |
2.2.4.2.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 | 第46-49页 |
2.2.4.3. 配合物的摩尔电导: | 第49页 |
2.2.4.4. 配合物的差热及热重: | 第49页 |
2.2.4.5. 配合物的紫外光谱: | 第49-50页 |
2.2.4.6. 荧光光谱法测定配合物的热力学常数 | 第50-55页 |
2.2.5. 配体的电子结构 | 第55-57页 |
2.2.6. 阳离子选择电极的研究 | 第57-73页 |
2.2.6.1 不同载体的电极响应性能 | 第58-59页 |
2.2.6.2 以L~2为载体的膜组分的确定 | 第59-69页 |
2.2.6.3 离子选择系数的测定 | 第69-70页 |
2.2.6.4 pH值的影响 | 第70-71页 |
2.2.6.5 电极的重现形、稳定性、响应时间的测试 | 第71页 |
2.2.6.6 电极响应机理的的探讨 | 第71-72页 |
2.2.6.7 结论 | 第72-73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73-83页 |
2.3.1. 仪器与试剂 | 第73页 |
2.3.2. 配体L_1、L_2和L_3的制备 | 第73-76页 |
2.3.3. 液膜传递实验 | 第76页 |
2.3.4. 液-液萃取实验 | 第76-77页 |
2.3.5. 稀土金属硝酸盐配合物的制备 | 第77页 |
2.3.6. 荧光光谱实验 | 第77页 |
2.3.7 离子选择电极实验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第三章 以2-氨基吡啶为配位基的三脚架型及线型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83-113页 |
3.1. 引言 | 第83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83-94页 |
3.2.1. 配体的合成及其波谱性质 | 第84-85页 |
3.2.2. 化合物1和2对金属离子的液膜传递 | 第85-88页 |
3.2.3. 化合物1、2、3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及其表征 | 第88-92页 |
3.2.3.1. 元素分析及组成 | 第88-89页 |
3.2.3.2. 红外光谱: | 第89-90页 |
3.2.3.3. 紫外光谱 | 第90-91页 |
3.2.3.4. 热分析 | 第91-92页 |
3.2.4. 化合物3的镍配合物的循环伏安行为 | 第92-94页 |
3.2.5. 化合物3的铜及锌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 第94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94-113页 |
3.3.1. 仪器与试剂 | 第94-95页 |
3.3.2. 化合物1、2和3的制备 | 第95-96页 |
3.3.3. 化合物1、2、和3的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制备 | 第96-99页 |
3.3.4. 循环伏安实验方法及实验条件 | 第99页 |
3.3.5. X-射线晶体结构测定 | 第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3页 |
第四章 三脚架结构化合物1,1,1-三(对或邻氨基苯氧甲基)丙烷与三(对或邻氨基苯氧乙基)胺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和表征 | 第113-125页 |
4.1. 引言 | 第113-114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16页 |
4.2.1. 三脚架化合物的合成 | 第114-116页 |
4.2.1.1 1,1,1-三(对或邻氨基苯氧甲基)丙烷(3和7)的合成 | 第114-115页 |
4.2.1.2 三(对或邻氨基苯氧甲基)胺(12和16)的合成 | 第115页 |
4.2.1.3 Schiff碱衍生物4、8、13和17的制备 | 第115页 |
4.2.1.4 水杨酰胺衍生物5、9、14和18的制备 | 第115-116页 |
4.2.2. 三脚架化合物的波谱性质 | 第116页 |
4.2.2.1. 红外光谱 | 第116页 |
4.2.2.2. 核磁共振 | 第116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116-125页 |
4.3.1. 仪器、试剂及原料 | 第116-117页 |
4.3.2. 硝基化合物2、6、11和15的制备 | 第117-118页 |
4.3.3. 胺化合物3、7、12和16的制备 | 第118-119页 |
4.3.4. Schiff碱衍生物4、8、13和17的制备 | 第119-122页 |
4.3.5. 水杨酰胺衍生物5、9、14和18的制备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5页 |
第五章 含嘧啶环及苯并三氮唑环的三脚架型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125-136页 |
5.1. 引言 | 第125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125-131页 |
5.2.1. 化合物1~4的合成 | 第125-127页 |
5.2.2. 化合物1~4的波谱性质 | 第127页 |
5.2.3. 化合物1~2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合成与表征 | 第127-131页 |
5.2.3.1. 配合物的合成与组成 | 第127-128页 |
5.2.3.2. 红外光谱 | 第128-129页 |
5.2.3.3. 紫外光谱 | 第129页 |
5.2.3.4. 配合物的摩尔电导 | 第129-130页 |
5.2.3.5. 差热热重热分析 | 第130-131页 |
5.3. 实验部分 | 第131-136页 |
5.3.1. 仪器与试剂 | 第131页 |
5.3.2. 化合物1~4的制备 | 第131-133页 |
5.3.3. 化合物1~4的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制备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