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溢出和吸收的战略技术联盟合作效应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3页 |
·论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战略技术联盟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战略技术联盟的界定 | 第13页 |
·战略技术联盟相关研究评述 | 第13-14页 |
·知识溢出理论研究 | 第14-17页 |
·知识不对称理论 | 第14页 |
·战略技术联盟内知识溢出效应理论 | 第14-15页 |
·战略技术联盟中知识溢出研究及争议 | 第15-17页 |
·知识溢出相关研究评述 | 第17页 |
·企业吸收能力理论研究 | 第17-21页 |
·企业吸收能力的构成及成因 | 第18-19页 |
·企业吸收能力的衡量与测定 | 第19-21页 |
·吸收能力的相关研究评述 | 第21页 |
·合作效应理论研究 | 第21-23页 |
·合作效应的内涵 | 第21-22页 |
·合作效应的影响因素 | 第22页 |
·合作效应的相关研究评述 | 第22-23页 |
·上述理论研究的总体评价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要素间关系分析 | 第25-35页 |
·知识溢出与战略技术联盟合作效应的关系 | 第25-29页 |
·战略技术联盟知识溢出的传导机制 | 第25-26页 |
·显性知识与战略技术联盟合作效应的关系 | 第26-27页 |
·隐性知识与战略技术联盟创新绩效的关系 | 第27-29页 |
·企业吸收能力与战略技术联盟合作效应的关系 | 第29-31页 |
·战略技术联盟合作效应的测量标准 | 第31-32页 |
·企业吸收能力对知识溢出与联盟合作效应的调节作用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4 知识溢出对合作效应作用的模型分析 | 第35-42页 |
·战略技术联盟的作用机理 | 第35-38页 |
·基本假设 | 第35-36页 |
·模型讨论 | 第36-38页 |
·知识溢出与战略技术联盟的合作机理模型 | 第38-40页 |
·博弈模型选择 | 第38-39页 |
·基本假设 | 第39页 |
·模型讨论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5 知识溢出与吸收对合作效应作用的模型分析 | 第42-48页 |
·基本假设 | 第42-43页 |
·投资决策模型 | 第43-45页 |
·非合作R&D 投资决策模型 | 第43-44页 |
·合作R&D 投资决策 | 第44页 |
·R&D 不合作与R&D 合作的均衡结果比较 | 第44-45页 |
·模型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6 实证分析 | 第48-60页 |
·指标选择 | 第48-50页 |
·提出假设 | 第50-51页 |
·问卷设计 | 第51页 |
·样本调查 | 第51-52页 |
·数据分析 | 第52-57页 |
·因子分析 | 第52-54页 |
·可靠性分析 | 第54-55页 |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55-57页 |
·检验讨论及讨论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7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60-62页 |
·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60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60-61页 |
·局限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附录 | 第69-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