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与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页 |
第四节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18-20页 |
一、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二、研究的主要不足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0-49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0-26页 |
一、经济转型的含义 | 第20-21页 |
二、贫困的含义 | 第21-24页 |
三、就业与失业的含义 | 第24-26页 |
第二节 贫困的测量 | 第26-30页 |
一、贫困线的测定 | 第26-27页 |
二、贫困程度的度量指标 | 第27-30页 |
第三节 国外有关贫困理论研究的综述 | 第30-45页 |
一、马克思及西方激进政治经济学派关于贫困的理论 | 第30-32页 |
二、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贫困的理论 | 第32-42页 |
三、贫困社会学理论考察 | 第42-45页 |
第四节 国内有关城镇贫困理论研究的综述 | 第45-49页 |
一、国内对城镇贫困致因的研究 | 第45-47页 |
二、国内对城镇反贫困的研究 | 第47-49页 |
第三章 转轨时期城镇贫困的现状分析 | 第49-66页 |
第一节 城镇贫困群体的界定 | 第49-54页 |
一、政府部门对城镇贫困群体的界定 | 第49-50页 |
二、权威机构和学者对城镇贫困群体的界定 | 第50-54页 |
第二节 转轨时期城镇贫困的规模及特征 | 第54-59页 |
一、转轨时期城镇贫困规模估计的差异性 | 第54-56页 |
二、转轨时期城镇贫困规模的变化趋势 | 第56-57页 |
三、转轨时期城镇贫困的特征 | 第57-59页 |
第三节 中国城镇贫困人口的构成 | 第59-60页 |
第四节 中国城镇贫困人口的分布 | 第60-62页 |
一、中国城镇贫困人口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 第60-61页 |
二、中国城镇贫困人口的行业差异逐渐拉大 | 第61-62页 |
第五节 中国城镇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 | 第62-66页 |
一、城镇贫困群体的收入极大地低于当地平均水平 | 第62页 |
二、中国城镇贫困群体的消费结构单一 | 第62-63页 |
三、中国城镇贫困群体的健康状况 | 第63-65页 |
四、代际转移趋势 | 第65-66页 |
第四章 转轨时期城镇失业性贫困的实证研究 | 第66-87页 |
第一节 经济转轨过程中失业与城镇贫困 | 第66-67页 |
第二节 转轨经济下就业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67-87页 |
一、城镇失业的性质 | 第67-69页 |
二、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 | 第69-74页 |
三、城乡收入差距与失业 | 第74-78页 |
四、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的关系 | 第78-87页 |
第五章 转轨时期城镇贫困群体的就业质量研究 | 第87-105页 |
第一节 就业质量的含义 | 第87-88页 |
第二节 衡量就业质量的维度 | 第88-91页 |
第三节 城镇贫困群体就业质量的现状 | 第91-97页 |
一、工资收入 | 第91-92页 |
二、福利 | 第92-93页 |
三、工作稳定性 | 第93-94页 |
四、职业发展机会 | 第94页 |
五、工作-家庭平衡 | 第94页 |
六、劳资关系 | 第94-97页 |
七、公平和进谏行为 | 第97页 |
第四节 城镇贫困群体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97-105页 |
一、人口学变量 | 第98-99页 |
二、人力资本 | 第99-101页 |
三、社会资本 | 第101-102页 |
四、企业所处的行业 | 第102-103页 |
五、国家制定的就业政策 | 第103-105页 |
第六章 转轨时期城镇反贫困战略 | 第105-119页 |
第一节 制定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思路与出发点 | 第105-108页 |
一、对城镇反贫困战略的再认识 | 第105-106页 |
二、制定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指导原则 | 第106页 |
三、城镇反贫困战略的重点 | 第106-108页 |
第二节 三个层面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构建 | 第108-114页 |
一、宏观层面:以反贫困为导向的经济政策 | 第109-111页 |
二、中观层面:规范企业行为 | 第111-113页 |
三、微观层面:加大贫困者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 | 第113-114页 |
第三节 政策建议 | 第114-119页 |
一、实行以就业增长为核心的经济政策组合 | 第114-115页 |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115页 |
三、建立完善的失业保险机制 | 第115-116页 |
四、增强贫困群体素质,提高就业质量 | 第116-118页 |
五、多方动员,协调努力 | 第118-119页 |
结语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6页 |
后记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