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新住区设计初探--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图表目录 | 第9-12页 |
| 1 绪论 | 第12-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2-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研究框架 | 第13-15页 |
| 2 高校教师新住区建设的源起 | 第15-33页 |
| ·高校教师居住状况的历史沿革 | 第15-21页 |
| ·改革开放前高校教师居住状况 | 第15-18页 |
| ·改革开放后高校教师居住状况 | 第18-21页 |
| ·高校教师新住区建设的由来 | 第21-27页 |
|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与新校区建设 | 第21-23页 |
| ·新校区建设与教师居住问题 | 第23-24页 |
| ·教师新住区建设已提上日程 | 第24-27页 |
| ·教师新住区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向 | 第27-33页 |
|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探索的现状 | 第27-29页 |
| ·“经济适用房性质的人才房” | 第29-31页 |
| ·高校教师特定社区 | 第31-33页 |
| 3 高校教师群体的居住需求特点 | 第33-47页 |
| ·高校教师群体属性特点 | 第33-37页 |
| ·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特点 | 第33-35页 |
| ·家庭人口构成特点 | 第35-36页 |
| ·高校教师职业劳动特点 | 第36-37页 |
| ·高校教师的特征行为模式 | 第37-44页 |
| ·居住行为模式与住宅套型设计 | 第37-39页 |
| ·生理行为与居住空间形态 | 第39-40页 |
| ·心理行为特征与居住空间感受 | 第40-42页 |
| ·社会行为特征与居住环境 | 第42-44页 |
| ·高校教师居住需求的特殊性 | 第44-47页 |
| ·高知阶层比例大,居住功能兼顾生活与工作、学习 | 第44-45页 |
| ·工作与居住关联密切,居住区与教学区毗邻 | 第45-46页 |
| ·家庭物质功能空间需求有差异,但环境需求相近 | 第46-47页 |
| 4 高校教师新住区设计策略 | 第47-91页 |
| ·高校教师新住区设计原则 | 第47页 |
| ·选址与总体规划 | 第47-66页 |
| ·选址临近高校校园 | 第47-48页 |
| ·总体布局分层次 | 第48-51页 |
| ·空间布局成组团 | 第51-56页 |
| ·道路交通及停车设施组织 | 第56-63页 |
| ·因循地形、气候条件 | 第63-66页 |
| ·单体建筑设计 | 第66-80页 |
| ·住宅楼栋类型研究 | 第66-70页 |
| ·住宅功能空间设计 | 第70-78页 |
| ·建筑形象符合高校教师共同审美趋向 | 第78-80页 |
| ·环境景观营造 | 第80-91页 |
| ·注重交往空间的建构 | 第81-87页 |
| ·崇尚自然生态的审美追求 | 第87-89页 |
| ·创造高知阶层的景观意境 | 第89-91页 |
| 5 重庆科技学院教师新住区设计实践 | 第91-112页 |
| ·基本情况介绍 | 第91-96页 |
| ·校园概况 | 第91页 |
| ·用地区位及地形现状 | 第91-93页 |
| ·问卷调查分析 | 第93-95页 |
| ·设计概述 | 第95-96页 |
| ·规划设计 | 第96-101页 |
| ·适宜性设计理念 | 第96-98页 |
| ·完整的轴线系统 | 第98-99页 |
| ·优化外部空间,突出山水特色 | 第99-100页 |
| ·步行优先,兼顾车行的环路式交通系统 | 第100-101页 |
| ·建筑设计 | 第101-112页 |
| ·各得其所的功能平面设计 | 第101-107页 |
| ·造型的文化格调塑造 | 第107页 |
| ·地域特性对策 | 第107-109页 |
| ·生态技术措施 | 第109-112页 |
| 6 结语 | 第112-114页 |
| 致谢 | 第114-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17页 |
| 附录 | 第117-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