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序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行政相对人抵抗权的界定 | 第12-26页 |
一、行政相对人抵抗权的产生 | 第12-15页 |
(一) 抵抗权的理论和制度渊源 | 第12-13页 |
(二) 行政相对人抵抗权的法律现状 | 第13-15页 |
二、行政相对人抵抗权产生的法理依据 | 第15-21页 |
(一) 被统治阶级同意论 | 第15-16页 |
(二) 沟通理性论 | 第16-19页 |
(三) 行政行为公定力理论的缺陷 | 第19-21页 |
三、行政相对人抵抗权的内涵 | 第21-26页 |
(一) 行政相对人抵抗权的概念 | 第21-22页 |
(二) 行政相对人抵抗权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22-24页 |
(三) 行政相对人抵抗权的本质属性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行政相对人抵抗权的实现及功能 | 第26-34页 |
一、行政相对人抵抗权行使的条件 | 第26-29页 |
(一) 行政相对人抵抗权行使的对象条件 | 第26-27页 |
(二) 行政相对人抵抗权行使的方式条件 | 第27-28页 |
(三) 行政相对人抵抗权行使的意图条件 | 第28-29页 |
二、行政相对人抵抗权的法律功能 | 第29-34页 |
(一) 行政相对人抵抗权对于国家行政权依法行使的保障功能 | 第29-30页 |
(二) 行政相对人抵抗权对于行政主体的监督价值 | 第30-32页 |
(三) 行政相对人抵抗权对于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价值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行政相对人抵抗权的中国实践 | 第34-40页 |
一、我国目前有关行政相对人抵抗权的立法规定 | 第34-36页 |
(一) 无效行政行为制度得到初步认可 | 第34-35页 |
(二) 行政相对人抵抗权在国家和地方立法中得以体现 | 第35-36页 |
(三) 行政相对人抵抗权的相关保障机制得以建立 | 第36页 |
二、我国目前行政相对人抵抗权的实施现状 | 第36-40页 |
(一) 抵抗对象不明确 | 第37-38页 |
(二) 抵抗权与强制权不对等 | 第38页 |
(三) 抵抗权适当行使的尺度不明确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行政相对人抵抗权制度的完善 | 第40-53页 |
一、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观念转变 | 第40-42页 |
(一) 行政主体转变“行政特权观念” | 第40-41页 |
(二) 行政相对人转变“维权观念” | 第41-42页 |
二、相关立法要与抵抗权制度的确立相适应 | 第42-50页 |
(一) 在相关程序法中明确规定抵抗权的基本内容 | 第43-45页 |
(二) 建立行政相对人抵抗权正当行使的保障机制 | 第45-47页 |
(三) 完善现行立法与抵抗权制度的和谐 | 第47-50页 |
三、改革行政诉讼制度,完善抵抗权的司法保障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