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 ·人工合成地震动时程的工程方法及发展趋势 | 第10-14页 |
| ·大跨度结构地震动输入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大跨度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 第18-20页 |
| 2 地震波模拟的基本理论和程序实现 | 第20-32页 |
| ·快速傅里叶变换 | 第20-23页 |
| ·傅立叶变换(Fourier Transform) | 第20-21页 |
| ·离散傅立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 第21-22页 |
| ·快速傅立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 | 第22-23页 |
| ·地震动特性 | 第23-26页 |
| ·振幅 | 第23-24页 |
| ·频谱 | 第24-25页 |
| ·持时(地震波持续的时间) | 第25-26页 |
| ·人工合成地震波算法研究及其在程序中的模拟 | 第26-31页 |
| ·基于传统的相位角理论合成人工地震波 | 第26-27页 |
| ·基于相位差谱的人工波合成方法 | 第27-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3 基于相位差谱的多点激励人工波数值生成 | 第32-45页 |
| ·地震地面运动空间变化效应的模拟 | 第32-36页 |
| ·相干函数模型 | 第33页 |
| ·以相位角相对关系表征的行波效应 | 第33-34页 |
| ·部分相干效应模型 | 第34-35页 |
| ·视波速的选取 | 第35-36页 |
| ·多点激励人工波的数值合成 | 第36页 |
| ·算例分析 | 第36-44页 |
| ·各类场地相位差谱统计规律总结 | 第36-37页 |
| ·目标反应谱的选取 | 第37-38页 |
| ·利用Compaq Visual Fortran 6程序实现 | 第38-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4 大跨度悬索桥的模型建立及多点激励人工波的输入 | 第45-55页 |
| ·大跨度悬索桥工程简介 | 第45页 |
| ·大跨度悬索桥模型在ANSYS中的建立 | 第45-48页 |
| ·工程结构的重要参数 | 第45-46页 |
| ·工程各结构的模拟 | 第46-48页 |
| ·多点激励在大跨度悬索桥模型中的输入实现 | 第48-50页 |
| ·大质量法的原理 | 第48-50页 |
| ·大质量法的特点 | 第50页 |
| ·参数选取及人工波的生成 | 第50-54页 |
| ·基于相位差谱的多点激励人工波生成 | 第50-53页 |
| ·基于传统的相位角合成方法生成多点人工波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5 大跨度结构的多点地震激励反应分析 | 第55-79页 |
| ·地震反应分析 | 第55-78页 |
| ·相位差谱造波与传统相位角造波的比较 | 第55-62页 |
| ·不同视波速下生成多点人工波比较 | 第62-67页 |
| ·位移波输入与加速度波输入的比较 | 第67-72页 |
| ·多点人工波分别考虑衰减与不考虑衰减的情况比较 | 第72-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结论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