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6-9页 |
第一章 美国刑事诽谤法中的公共人士问题 | 第9-17页 |
第一节 早期英国煽动性诽谤法的烙印 | 第9-11页 |
一、诽谤地方长官罪 | 第9-10页 |
二、 区分原告身份——公共性质、私人性质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美国煽动性诽谤法处理公共人士问题的司法实践 | 第11-14页 |
一、诽谤地方长官罪案 | 第11页 |
二、1735 年约翰·彼得·曾格(John Peter Zenger)案 | 第11-12页 |
三、1798 年《煽动法案》(Sedition Act) 引发的判例 | 第12-14页 |
第三节 美国一般刑事诽谤法处理公共人士问题的司法实践 | 第14-15页 |
第四节 美国刑事诽谤法处理公共人士问题的理论依据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美国民事诽谤法中的公共人士问题 | 第17-24页 |
第一节 煽动性诽谤法的没落与民事诽谤法的兴起 | 第17-19页 |
第二节 美国民事诽谤法处理公共人士问题的司法实践 | 第19-22页 |
第三节 美国民事诽谤法处理公共人士问题的理论依据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美国宪制化制度中的公共人士问题 | 第24-44页 |
第一节 美国宪制化制度在动荡的岁月中产生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美国宪制化处理公共官员问题的司法实践 | 第25-31页 |
一、1964 年《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 | 第25-30页 |
二、1967 年罗森布拉特诉贝尔案 | 第30-31页 |
第三节 美国宪制化处理公共人物问题的司法实践 | 第31-42页 |
一、柯蒂斯出版公司诉巴茨和美联社诉沃克案 | 第31-34页 |
二、罗森布鲁诉大都市媒体案 | 第34-35页 |
三、格茨诉韦尔奇案 | 第35-38页 |
四、有限公共人物——时代公司诉费尔斯通案、沃尔斯顿诉读者文摘集团案、哈钦森诉普罗克斯迈尔案 | 第38-41页 |
五、非自愿公共人物 | 第41-42页 |
第四节 美国宪制化处理公共人士问题的理论依据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结语 | 第44-4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词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