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0-30页 |
| 一、祖国医学对恶性肿瘤的认识 | 第10-15页 |
| (一) 病名与症状特点 | 第10-11页 |
| (二) 病因 | 第11-12页 |
| (三) 病机 | 第12-13页 |
| (四) 治则与治法 | 第13-15页 |
| 二、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的认识肿瘤 | 第15-17页 |
| (一) 概念 | 第15页 |
| (二) 发生机理 | 第15-16页 |
| (三) 肿瘤治疗 | 第16-17页 |
| 三、化疗药物常见的毒副反应 | 第17-22页 |
| (一) 不良反应的分类 | 第18-21页 |
| (二) 肿瘤化疗常见不良反应的西医防护 | 第21-22页 |
| 四、针灸治疗肿瘤化疗毒副反应的研究进展 | 第22-29页 |
| (一) 临床研究 | 第22-26页 |
| (二) 实验及机理研究 | 第26-28页 |
| (三) 小结及展望 | 第28-29页 |
| 五、膈俞穴的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0-38页 |
| 一、临床资料 | 第30-31页 |
| (一) 病例来源 | 第30页 |
| (二) 所选择病例的相关资料 | 第30页 |
| (三) 化疗方案 | 第30页 |
| (四)排除标准 | 第30页 |
| (五)中止、剔除标准 | 第30-31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 (一) 分组方法 | 第31页 |
| (二) 治疗方法 | 第31页 |
| (三) 观察周期 | 第31页 |
| (四) 观察指标 | 第31页 |
| (五) 统计学处理 | 第31-32页 |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 (一)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 (二) 化疗前后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 第33-38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8-42页 |
| 一、电针膈俞穴对化疗前后血液系统的影响 | 第38-40页 |
| (一) 对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NEU)影响 | 第38-39页 |
| (二) 对血红蛋白(HGB)的影响 | 第39页 |
| (三) 对血小板(PLT)的影响 | 第39页 |
| (四) 对化疗药物引起血液系统毒性分级的影响 | 第39-40页 |
| 二、电针膈俞穴对化疗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的影响 | 第40-41页 |
| 三、针灸对化疗前后Karnofsky体力状况评分的影响 | 第41页 |
| 四、关于电针膈俞穴跨脊髓节段的讨论 | 第41-42页 |
| 结语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 附录 | 第47-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