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研究的现状 | 第10-11页 |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1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大类招生培养” | 第12页 |
·“课程体系” | 第12-13页 |
第2章 高校按“大类招生培养”的概况 | 第13-27页 |
·高校按“大类招生培养”的背景 | 第13-15页 |
·按“大类招生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 | 第13-14页 |
·按“大类招生培养”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的需要 | 第14-15页 |
·按“大类招生培养”是“以生为本”的需要 | 第15页 |
·我国高校实施按“大类招生培养”的现状分析 | 第15-18页 |
·按“大类招生培养”的院校区域分布 | 第15-17页 |
·按“大类招生培养”的院校类型分析 | 第17页 |
·按“大类招生培养”的学科类型分析 | 第17-18页 |
·按“大类招生培养”的优点 | 第18-21页 |
·按“大类招生培养”有利于高校内部资源整合,提高办学效益 | 第19页 |
·按“大类招生培养”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人才素质 | 第19-20页 |
·按“大类招生培养”有利于体现“按需培养”的原则 | 第20页 |
·按“大类招生培养”有利于满足学生的高考志愿 | 第20-21页 |
·按“大类招生培养”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 第21页 |
·高校实施按“大类招生培养”应加强的工作 | 第21-27页 |
·转变观念,建立健全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 | 第22-23页 |
·强化基础教育,促进学生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 第23-24页 |
·按“大类招生培养”更要注重专业教育 | 第24-25页 |
·合理解决矛盾,促进高校健康有序发展 | 第25-27页 |
第3章 大类招生培养背景下学生专业选择问题的研究 | 第27-38页 |
·中美之间关于“专业”内涵的比较分析 | 第27-30页 |
·我国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的实质 | 第27-28页 |
·美国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的实质 | 第28-30页 |
·国外一流大学本科生专业选择的比较分析 | 第30-35页 |
·五所大学的基本情况及其本科教育体制 | 第30-31页 |
·五所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和专业选择 | 第31-35页 |
·我国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培养”背景下学生专业选择的探索 | 第35-38页 |
·学生专业选择的原则 | 第35页 |
·学生专业选择的方法和步骤 | 第35-36页 |
·学生选择专业的关键 | 第36页 |
·学生专业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 第36-38页 |
第4章 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 | 第38-56页 |
·关于本科阶段的总学分问题 | 第38-42页 |
·关于调整课程设置的问题 | 第42-44页 |
·公共必修课程 | 第44-48页 |
·政治理论课和思想道德课 | 第46-47页 |
·军事与体育课程 | 第47页 |
·美育课程 | 第47页 |
·大学英语课程 | 第47页 |
·计算机课程 | 第47-48页 |
·综合教育课程 | 第48-50页 |
·“博学之窗”课程 | 第48-49页 |
·“学习导读”研讨班 | 第49-50页 |
·文理基础课程 | 第50-51页 |
·专业教育课程 | 第51-52页 |
·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培养”的课程体构建的初探 | 第52-56页 |
·构建“大类招生培养”课程体系的主线 | 第52页 |
·设计“大类招生培养”科学的课程结构 | 第52-53页 |
·选择“大类招生培养”合理的课程类型 | 第53-54页 |
·整合“大类招生培养”经典的课程内容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