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5页 |
·活性炭吸附剂 | 第8页 |
·制备活性炭原料 | 第8-10页 |
·植物性原料 | 第8-9页 |
·矿物性原料 | 第9-10页 |
·活性炭的分类及其性质 | 第10-14页 |
·活性炭的分类 | 第10-11页 |
·活性炭的结构与性质 | 第11-14页 |
·活性炭的结构 | 第11-12页 |
·活性炭的性质 | 第12-14页 |
·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 第14-18页 |
·物理活化法 | 第14-15页 |
·化学活化法 | 第15-17页 |
·其它活化法 | 第17-18页 |
·国内外活性炭的现状 | 第18-20页 |
·国外活性炭的现状 | 第18-19页 |
·国内活性炭的现状 | 第19-20页 |
·活性炭应用领域 | 第20-22页 |
·气相吸附 | 第20-21页 |
·液相吸附 | 第21页 |
·催化作用 | 第21页 |
·其它用途 | 第21-22页 |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22-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案 | 第25-32页 |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第25-27页 |
·原料 | 第25-26页 |
·贵州煤 | 第25页 |
·竹子 | 第25-26页 |
·实验试剂、仪器 | 第26-27页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原料的预处理 | 第27页 |
·除灰实验 | 第27页 |
·竹粉的加入 | 第27页 |
·活性炭的制备工艺 | 第27-30页 |
·炭化工艺 | 第27-28页 |
·二氧化碳、水蒸气活化 | 第28-30页 |
·电压与水蒸气的关系 | 第28-29页 |
·活化工艺 | 第29-30页 |
·活性炭的后处理 | 第30页 |
·煤质粉末活性炭的表征 | 第30-32页 |
·碘吸附值 | 第30页 |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 | 第30-31页 |
·活性炭灰分 | 第31页 |
·活性炭收率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49页 |
·含碳化物的预处理 | 第32-34页 |
·煤的筛分 | 第32-33页 |
·煤的化学法除灰 | 第33-34页 |
·探索性实验 | 第34-35页 |
·炭化 | 第35-42页 |
·炭化正交实验设计 | 第35-37页 |
·方案设计 | 第35页 |
·正交实验结果 | 第35-36页 |
·正交实验极差分析 | 第36-37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37-41页 |
·单因素实验设计 | 第37页 |
·时间对炭化料碘值的影响 | 第37-39页 |
·温度对炭化料碘值的影响 | 第39-40页 |
·煤与竹质量比对炭化料碘值结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炭化小结 | 第41-42页 |
·活化 | 第42-49页 |
·活化正交实验的设计 | 第42-43页 |
·活化因素对碘值影响 | 第43-45页 |
·活化因素对收率影响 | 第45-47页 |
·KOH回收 | 第47-49页 |
·降低KOH使用量 | 第47页 |
·实验中KOH的分布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活性炭的孔结构分析 | 第49-57页 |
·活性炭的比表面积 | 第49-50页 |
·活性炭比表面积理论 | 第49-50页 |
·表面积参数 | 第50页 |
·DFT理论分析活性炭全孔分布 | 第50-52页 |
·活性炭微孔 | 第52-54页 |
·微孔的H-K模型 | 第52-53页 |
·活性炭与炭化料的微孔比较 | 第53-54页 |
·BJH方程计算活性炭中孔分布 | 第54-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一 就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62页 |
附录二 孔径分析结果 | 第62-71页 |
附录三 中国活性炭进出口统计 | 第71-72页 |
附录四 2007年5月份山西省左云云鹏煤化有限责任公司煤质活性炭报价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