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跟踪体绘制算法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三维重构的研究背景 | 第8页 |
·三维重构技术发展现状 | 第8-13页 |
·表面重构方法 | 第9-11页 |
·体重构方法(体绘制) | 第11-12页 |
·基于实体的三维重构 | 第12-13页 |
·三维重构技术的不足及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本文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第2章 体绘制技术的基本算法 | 第16-30页 |
·三维重构可视化的定义 | 第16页 |
·三维重构可视化系统的分类 | 第16-17页 |
·体绘制分类 | 第17-19页 |
·体光线跟踪法 | 第17-18页 |
·体单元投影法 | 第18-19页 |
·体绘制的系统结构 | 第19页 |
·三维重构体绘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9-23页 |
·基于软件的体绘制加速方法 | 第20-21页 |
·基于硬件的体绘制加速方法 | 第21-23页 |
·体数据的采集方法 | 第23-25页 |
·CT测量法 | 第23页 |
·MRI测量法 | 第23-24页 |
·超声波测量法 | 第24页 |
·激光测量法 | 第24页 |
·层去扫描法 | 第24-25页 |
·体绘制算法的一般流程 | 第25-29页 |
·体数据的分割 | 第25-27页 |
·重新采样 | 第27-28页 |
·图像合成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光线跟踪体绘制的加速算法 | 第30-40页 |
·加速算法的理论基础 | 第30-32页 |
·Region-Leaping算法的准备步骤 | 第32-37页 |
·图像分割 | 第33-34页 |
·可跨越区域的定义 | 第34-35页 |
·可跨越区间的建立 | 第35-36页 |
·建立可跨越区间的步幅查找表 | 第36-37页 |
·Region-Leaping算法的实现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体绘制并行算法的改进 | 第40-52页 |
·并行算法的系统结构 | 第40-44页 |
·评价并行组织的标准 | 第40-41页 |
·常用的并行结构 | 第41-43页 |
·改进算法采用的并行机和处理模型 | 第43-44页 |
·算法改进的理论基础和实现条件 | 第44-46页 |
·算法的理论基础 | 第44-45页 |
·实现算法的条件 | 第45-46页 |
·并行算法改进的方面 | 第46-51页 |
·采用数据划分子任务 | 第47-48页 |
·启发式任务调度策略 | 第48-50页 |
·异步二分的图像合成法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52-58页 |
·Region-Leaping加速算法实验 | 第52-56页 |
·实验环境 | 第52页 |
·视频裁剪和背面剔降 | 第52页 |
·细节层次选取 | 第52-53页 |
·绘制模式的选择 | 第53页 |
·大尺寸点模型几何数据的压缩 | 第53-54页 |
·Region-leaping算法的实验结果 | 第54-56页 |
·体绘制并行算法的实验 | 第56-57页 |
·实验环境 | 第56页 |
·任务规模的可扩展性 | 第56页 |
·虚拟机规模的可扩展性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