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研究
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 研究背景 | 第8-14页 |
·“城中村”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城中村”概念的界定 | 第8-9页 |
·改造“城中村“的现实意义 | 第9页 |
·实现农村城市化的需要 | 第9页 |
·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需要 | 第9页 |
·解决城中村农村人口长期出路的需要 | 第9页 |
·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 第9页 |
·国内外城中村研究动态 | 第9-12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9-11页 |
·国内对“城中村”研究动态综述 | 第11-12页 |
·相关理论 | 第12-14页 |
·核心——边缘理论 | 第12-13页 |
·郊区城市化理论 | 第13页 |
·农村城市连续论 | 第13页 |
·旧城更新理论 | 第13-14页 |
·博弈论 | 第14页 |
2 国内“城中村”改造现状与特点 | 第14-15页 |
·违法建设泛滥 | 第14页 |
·环境质量低下 | 第14页 |
·社会问题突出 | 第14-15页 |
3 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现状 | 第15-21页 |
·郑州市“城中村”形成的原因 | 第15-17页 |
·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的相关政策与计划 | 第17-18页 |
·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的实际进展与结果 | 第18-20页 |
·郑州市“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 第20-21页 |
·进展速度慢 | 第20页 |
·土地产权不明确,产权边界模糊 | 第20页 |
·资金问题困绕开发商 | 第20-21页 |
·村民的思想阻碍大 | 第21页 |
4 “城中村”改造的经济博弈 | 第21-27页 |
·博弈论发展及应用 | 第21-22页 |
·“城中村”改造的博弈分析 | 第22-25页 |
·参与方——“村民” | 第22-24页 |
·参与方——政府 | 第24页 |
·参与方——开发商 | 第24-25页 |
·参与者的策略 | 第25-27页 |
5 我国部分城市“城中村”改造经验比较 | 第27-32页 |
·深圳 | 第27-28页 |
·城市背景 | 第27页 |
·城中村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 第27-28页 |
·改造条文及办法 | 第28页 |
·北京 | 第28-29页 |
·城中村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 第28-29页 |
·改造办法 | 第29页 |
·西安 | 第29-30页 |
·城市背景 | 第29页 |
·城中村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 第29-30页 |
·改造条文及办法 | 第30页 |
·开发模式的比较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6 郑州市“城中村”改造模式选择与对比分析 | 第32-36页 |
·改造开发模式一 | 第33页 |
·改造开发模式二 | 第33页 |
·改造开发模式三 | 第33-34页 |
·改造开发模式四 | 第34页 |
·改造开发模式五 | 第34-35页 |
·各类模式综合对比及优劣分析 | 第35页 |
·目前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的模式 | 第35-36页 |
7 “城中村”改造的启迪与对策 | 第36-40页 |
·加强“城中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 第36页 |
·规划先行 | 第36页 |
·规范建设 | 第36页 |
·强化管理 | 第36页 |
·政府宏观调控 | 第36-38页 |
·加大优惠政策 | 第37页 |
·补偿到位 | 第37页 |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 第37页 |
·观念改变与技能培训 | 第37-38页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38页 |
·坚持市场化运作 | 第38-39页 |
·着重解决外来人口居住问题 | 第39页 |
·“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家园 | 第39-40页 |
8 结束语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Abstract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