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前言 | 第11-14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4-20页 |
·供试材料 | 第14-15页 |
·试验设计 | 第15-17页 |
·试验Ⅰ:栽插密度和方式试验 | 第15页 |
·试验Ⅱ:氮肥试验 | 第15-16页 |
·试验Ⅲ:钾肥、氮肥、秧苗素质、栽密插度多因素试验 | 第16-17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17-19页 |
·株高 | 第17页 |
·分蘖动态调查 | 第17-18页 |
·叶片叶色(SPAD值) | 第18页 |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18页 |
·叶面积指数 | 第18页 |
·单叶净光合速率测定 | 第18页 |
·群体光合速率测定 | 第18页 |
·小区群体内透光率 | 第18-19页 |
·群体内温度、湿度及冠层温差(Tc-Ta)、冠层湿差测定 | 第19页 |
·植株各器官含氮量测定 | 第19页 |
·室内考种项目及测定方法 | 第19页 |
·品种测定 | 第19页 |
·统计分析 | 第19-20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20-49页 |
·不同处理对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 | 第20-24页 |
·氮肥处理平均株高差异 | 第20页 |
·氮肥处理单株茎蘖动态变化 | 第20-21页 |
·氮肥处理叶面积指数差异 | 第21-22页 |
·氮肥处理干物质重(克/蔸)差异 | 第22-23页 |
·氮肥处理茎蘖成穗率及抽穗期干物重差异 | 第23页 |
·栽插密度和方式处理齐穗期叶面积指数差异 | 第23-24页 |
·不同处理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24-28页 |
·氮肥处理比叶重差异 | 第24-25页 |
·氮肥处理各生育期SPAD差异 | 第25-26页 |
·氮肥处理叶绿素差异 | 第26页 |
·氮肥处理单叶净光合速率的差异 | 第26-27页 |
·氮肥处理群体光合速率差异 | 第27-28页 |
·栽插密度和方式处理齐穗期单叶净光合速率的差异 | 第28页 |
·不同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28-39页 |
·钾肥、氮肥、秧苗素质和栽插密度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 | 第28-36页 |
·有效穗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1页 |
·每穗总粒数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2页 |
·结实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4页 |
·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6页 |
·单因素对产量效应分析 | 第36-39页 |
·栽插密度处理产量差异 | 第36页 |
·栽插方式处理产量差异 | 第36-37页 |
·氮肥处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方差分析 | 第37-38页 |
·氮肥处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关分析 | 第38-39页 |
·不同处理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39-42页 |
·栽插密度和方式对稻米品质性状影响 | 第39-40页 |
·氮肥处理对稻米品质性状影响 | 第40-42页 |
·氮肥处理对稻米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 | 第40-41页 |
·氮肥处理对稻米蒸煮、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不同处理对水稻群体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42-44页 |
·氮肥处理孕穗期群体内部昼夜平均温度的差异 | 第42-43页 |
·氮肥处理齐穗期群体内部昼夜平均温度的差异 | 第43页 |
·氮肥处理灌浆期群体内部不同层次透光率差异 | 第43-44页 |
·栽插密度和方式处理乳熟期群体内部不同层次透光率差异 | 第44页 |
·不同处理对氮素积累与氮素利用率的差异 | 第44-49页 |
·氮肥处理不同时期水稻植株各器官氮含量 | 第45-46页 |
·氮肥处理不同生育期氮素积累总量及所占积累总量比例差异 | 第46-47页 |
·氮肥处理各时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 | 第47-48页 |
·氮肥各处理氮肥利用率的差异 | 第48页 |
·不同氮肥处理对氮素收获指数和土壤氮素依存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49-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