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 ·自然界中的超疏水现象 | 第14-16页 |
| ·荷叶表面的自清洁效应 | 第14-15页 |
| ·水黾腿的奇特超疏水性能 | 第15-16页 |
| ·接触角理论的发展 | 第16-19页 |
| ·Young 方程 | 第16页 |
| ·Wenzel 方程 | 第16-17页 |
| ·Cassie-Baxter 方程 | 第17-18页 |
| ·滚动角理论 | 第18-19页 |
| ·超疏水涂层制备方法 | 第19-22页 |
| ·蜡自然凝固法 | 第19页 |
| ·平板印刷术 | 第19页 |
| ·气相沉积 | 第19-20页 |
| ·模板法 | 第20页 |
| ·聚合物再构象 | 第20页 |
| ·物质的升华 | 第20页 |
| ·电流体力学/静电纺丝技术 | 第20-21页 |
| ·等离子体技术 | 第21页 |
| ·溶胶-凝胶过程 | 第21页 |
| ·电化学方法 | 第21页 |
| ·自底向上生长法制备纳米阵列 | 第21-22页 |
| ·水热合成 | 第22页 |
| ·逐层组装法 | 第22页 |
| ·一锅反应法 | 第22页 |
| ·乳状液 | 第22-24页 |
| ·乳状液的定义和分类 | 第22-23页 |
| ·乳状液的制备 | 第23-24页 |
| ·操作条件对乳状液制备的影响 | 第24页 |
| ·乳液法超疏水薄膜的制备 | 第24页 |
| ·当前超疏水涂层制备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 ·立题思想 | 第25-26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26-32页 |
| ·实验设备与原料 | 第26-27页 |
|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第26页 |
| ·主要实验原料 | 第26-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 ·实验基本思想 | 第27页 |
| ·实验流程图 | 第27-28页 |
| ·薄膜的制备 | 第28页 |
| ·玻璃基片的清洗 | 第28页 |
| ·镀膜 | 第28页 |
| ·薄膜的干燥及热处理 | 第28页 |
| ·液相修饰 | 第28页 |
| ·薄膜性能的表征 | 第28-32页 |
| ·宏观接触角测定—接触角测量仪 | 第28-29页 |
| ·薄膜表面微观形貌及粗糙度分析—原子力显微镜(AFM) | 第29页 |
| ·薄膜表面结构观测—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 | 第29-32页 |
| 第3章 PS乳液模板法制备二氧化硅蜂窝状结构超疏水薄膜及薄膜性能研究 | 第32-50页 |
| ·硅基超疏水薄膜的制备 | 第32-34页 |
| ·二氧化硅溶胶的制备 | 第32页 |
| ·聚苯乙烯乳液的制备 | 第32-33页 |
| ·杂化乳液的制备 | 第33页 |
| ·薄膜的制备 | 第33页 |
| ·多孔薄膜的形成机理 | 第33-3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4-48页 |
| ·胶体颗粒表面带电性测定 | 第34页 |
| ·聚合反应温度对薄膜/水接触角的影响 | 第34-35页 |
| ·聚合反应时间对薄膜/水的接触角的影响 | 第35-36页 |
| ·Si0_2 溶胶和PS 乳液体积比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 第36-39页 |
| ·单体加入量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 第39-43页 |
| ·蜂窝状结构产生高接触角的原因 | 第43-44页 |
| ·薄膜/水的滚动角测试 | 第44-45页 |
| ·薄膜与基片的附着性能测试 | 第45-46页 |
| ·超疏水薄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6-47页 |
| ·薄膜疏水性能的耐候性研究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4章 聚乙烯醇作相分离剂制备超疏水二氧化硅薄膜 | 第50-58页 |
| ·硅基超疏水薄膜的制备 | 第50页 |
| ·二氧化硅水溶胶的制备 | 第50页 |
| ·镀膜前驱体溶胶的制备 | 第50页 |
| ·薄膜的制备 | 第5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6页 |
| ·PVA 分子量对薄膜/水接触角的影响 | 第50-52页 |
| ·PVA 添加量对薄膜/水接触角的影响 | 第52-55页 |
| ·薄膜/水的滚动角测试 | 第55页 |
| ·“荆棘”样结构产生高接触角的原因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5章 PTFE | 第58-70页 |
| ·PTFE 超疏水薄膜的制备 | 第58页 |
| ·乳液的制备 | 第58页 |
| ·混合乳液的制备 | 第58页 |
| ·薄膜的制备 | 第5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8页 |
| ·PTFE 乳液比重对薄膜疏水性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 ·PS/PTFE 体积比对薄膜/水接触角的影响 | 第59-60页 |
| ·薄膜的FT-IR 分析 | 第60-61页 |
| ·PTFE 薄膜表面结构的SEM 表征 | 第61-64页 |
| ·薄膜的滚动角测试 | 第64-65页 |
| ·薄膜疏水性能的耐候性研究 | 第65-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6章 乳液法“花”样结构二氧化硅疏水薄膜的制备 | 第70-78页 |
| ·Si0_2 薄膜的制备 | 第70-71页 |
| ·Si0_2 水溶胶的制备 | 第70页 |
| ·乳液的制备 | 第70-71页 |
| ·薄膜的制备 | 第7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1-77页 |
| ·表面活性剂SDS 用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71-72页 |
| ·水溶胶加入量对薄膜/水接触角的影响 | 第72-73页 |
| ·热处理温度对膜层疏水性能的影响 | 第73-74页 |
| ·热处理时间对膜层疏水性能的影响 | 第74-75页 |
| ·薄膜表面花样结构的SEM 表征 | 第75-76页 |
| ·薄膜无法实现超疏水的原因 | 第76-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7章 总结 | 第78-80页 |
| ·主要结论 | 第78-79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79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 致谢 | 第88-9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