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2-18页 |
·连作障碍的危害、产生与消除 | 第12-14页 |
·连作障碍的危害 | 第12页 |
·蔬菜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 | 第12-13页 |
·连作障碍消除的策略 | 第13-14页 |
·蔬菜种植模式与连作障碍 | 第14页 |
·蔬菜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第14页 |
·蔬菜种植方式与土壤生物活性关系 | 第14页 |
·秸秆还田对土壤的作用 | 第14-15页 |
·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第14-15页 |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15页 |
·石灰氮对菜田土壤的影响 | 第15-16页 |
·秸秆还田与化感作用 | 第16-18页 |
·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 | 第16页 |
·秸秆还田的化感作用 | 第16-17页 |
·化感作用测定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5页 |
·间套模式对菜地土壤特性和蔬菜产量影响的研究 | 第18-21页 |
·玉米蔬菜不同种植模式对菜田土壤特性影响的研究 | 第18-20页 |
·不同间套模式下菜地氮肥利用和蔬菜产量的差异 | 第20-21页 |
·蔬菜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生物活性及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 第21-22页 |
·秸秆对蔬菜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 | 第22-25页 |
·秸秆对蔬菜种子发芽速率的影响 | 第22-23页 |
·秸秆组分对蔬菜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研究 | 第23-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69页 |
·间套模式对菜田土壤特性的影响 | 第25-35页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 第25-26页 |
·土壤微生物活性 | 第26页 |
·土壤呼吸速率 | 第26-27页 |
·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 | 第27-28页 |
·土壤脲酶活性 | 第28-29页 |
·土壤有机质含量 | 第29页 |
·土壤全氮含量 | 第29-30页 |
·土壤容重变化 | 第30-31页 |
·不同间套模式下土壤无机氮差异 | 第31-32页 |
·作物干物质积累 | 第32-34页 |
·产量及当量分析 | 第34-35页 |
·不同蔬菜秸秆还田下土壤生物活性和养分差异及分析 | 第35-61页 |
·土壤有机质 | 第35-37页 |
·土壤全氮 | 第37-39页 |
·土壤硝态氮 | 第39-42页 |
·土壤铵态氮 | 第42-44页 |
·土壤pH 值 | 第44-46页 |
·土壤微生物量碳 | 第46-48页 |
·土壤活跃生物量 | 第48-50页 |
·土壤微生物活性 | 第50-51页 |
·土壤呼吸速率 | 第51-53页 |
·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 | 第53-55页 |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 | 第55-57页 |
·土壤脲酶活性 | 第57-59页 |
·土壤脱氢酶活性 | 第59-61页 |
·秸秆浸提液对蔬菜种子发芽速率及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 | 第61-69页 |
·秸秆浸提液对种子发芽速率的化感效应 | 第61-62页 |
·秸秆浸提液组分对幼苗衰老酶活性的化感效应 | 第62-64页 |
·秸秆浸提液组分对幼苗蛋白质和根活力的化感效应 | 第64-66页 |
·秸秆浸提液组分对幼苗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影响 | 第66-69页 |
4 讨论 | 第69-74页 |
·不同间套模式下土壤特性差异 | 第69-70页 |
·不同间套模式下作物利用养分和产量的差异 | 第70页 |
·不同蔬菜秸秆还田下土壤生物活性变化 | 第70-72页 |
·秸秆浸提液对蔬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 | 第72-74页 |
5 结论 | 第74-75页 |
·连作蔬菜种植降低了土壤养分和酶活性 | 第74页 |
·玉米蔬菜套作种植提高了土壤氮素利用和蔬菜产量 | 第74页 |
·蔬菜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生物活性 | 第74页 |
·蔬菜秸秆浸提液抑制蔬菜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82-83页 |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