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混凝与生物接触氧化联用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实验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5页 |
·课题背景 | 第9-13页 |
·我国水资源短缺状况 | 第9-10页 |
·我国水环境污染状况 | 第10-11页 |
·我国水质标准 | 第11-13页 |
·微污染水源水 | 第13-15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5-20页 |
·饮用水预处理技术 | 第15-17页 |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 | 第17-19页 |
·生物处理组合工艺 | 第19-20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的选择和工艺的确定 | 第20-23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强化混凝处理技术及研究现状 | 第25-46页 |
·传统混凝理论 | 第25-27页 |
·混凝形态学 | 第27-30页 |
·絮凝动力学 | 第30-33页 |
·强化混凝处理技术 | 第33-40页 |
·强化混凝法去除饮用水中天然有机物质 | 第40-42页 |
·强化混凝作用机理 | 第42-46页 |
第3章 实验概况 | 第46-58页 |
·实验装置、材料和方法 | 第46-50页 |
·实验装置 | 第46页 |
·主要设备 | 第46-49页 |
·实验过程概述 | 第49-50页 |
·水源水水质及运行 | 第50-51页 |
·水源水水质 | 第50页 |
·运行情况 | 第50-51页 |
·混凝实验 | 第51-56页 |
·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 第51-52页 |
·助凝效果对比实验 | 第52-54页 |
·混凝正交实验 | 第54-56页 |
·生物接触氧化实验条件 | 第56页 |
·主要分析项目和测定方法 | 第56-57页 |
·实验分析项目 | 第56-57页 |
·水质分析方法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实验结果与初步分析 | 第58-69页 |
·生物膜的启动 | 第58-59页 |
·浊度的去除 | 第59-61页 |
·有机物的去除 | 第61-68页 |
·对COD_(Mn)的去除 | 第62-64页 |
·对氨氮的去除 | 第64-66页 |
·对UV_(254)的去除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影响因素探讨 | 第69-73页 |
·对氨氮去除效果影响分析 | 第69-70页 |
·水温的影响 | 第69页 |
·水源水氨氮浓度的影响 | 第69-70页 |
·水源水COD_(Mn)浓度的影响 | 第70页 |
·浊度去除影响分析 | 第70-72页 |
·水温对浊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70-71页 |
·水源水浊度对浊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71-72页 |
·有机污染物对絮凝的影响 | 第72-73页 |
第6章 生物接触氧化净水机理分析 | 第73-78页 |
·贫营养环境微生物 | 第73页 |
·生物膜特征与除污染机理分析 | 第73-75页 |
·生物膜特征和厚度、代谢分析 | 第74页 |
·生物膜除污染机理分析 | 第74-75页 |
·生物接触氧化法除氨氮过程机理分析 | 第75-76页 |
·二级基质利用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7章 强化混凝与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处理效益分析 | 第78-80页 |
·工程总投资 | 第78-79页 |
·运行成本 | 第79-80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0页 |
建议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