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38断块弱凝胶微生物复合驱的研究与应用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8-12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页 |
|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 ·巴38 断块提高采收率技术方法筛选 | 第9-10页 |
| ·国内外弱凝胶和微生物驱技术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第2章 巴38 断块地质概况和开发特征 | 第12-17页 |
| ·地质概况 | 第12-14页 |
| ·地层特征 | 第12页 |
| ·构造特征 | 第12页 |
| ·储层特征 | 第12-13页 |
| ·油层分布 | 第13页 |
| ·流体性质 | 第13-14页 |
| ·地层温度及压力 | 第14页 |
| ·油田开发特征 | 第14-15页 |
| ·开发历程 | 第14页 |
| ·注水开发特征 | 第14-15页 |
| ·弱凝胶微生物复合驱可行性分析 | 第15-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第3章 弱凝胶微生物复合驱实验研究 | 第17-34页 |
| ·弱凝胶的筛选与评价 | 第17-19页 |
| ·清水配方适应性评价 | 第17-18页 |
| ·回注水成胶评价 | 第18页 |
| ·回注水和清水混配成胶评价 | 第18-19页 |
| ·试验小结 | 第19页 |
| ·凝胶段塞设计 | 第19-24页 |
| ·凝胶前置段塞设计 | 第19-21页 |
| ·凝胶可动性 | 第21-24页 |
| ·试验小结 | 第24页 |
| ·微生物的筛选与评价 | 第24-32页 |
| ·微生物乳化性能评价 | 第25-26页 |
| ·微生物降粘性能评价 | 第26-27页 |
| ·微生物降低界面张力评价 | 第27-28页 |
| ·微生物耐温性评价 | 第28-29页 |
| ·微生物间的拮抗性评价 | 第29-31页 |
| ·营养液优选 | 第31页 |
| ·微生物菌种体系优化 | 第31-32页 |
| ·试验小结 | 第32页 |
| ·微生物营养液补充时机研究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4章 弱凝胶微生物复合驱方案设计 | 第34-45页 |
| ·凝胶调驱方案设计 | 第34-39页 |
| ·拟调驱井及调驱目的层设计 | 第34-37页 |
| ·凝胶用量设计 | 第37-38页 |
| ·段塞设计 | 第38-39页 |
| ·微生物驱方案设计 | 第39-43页 |
| ·微生物驱井组设计 | 第39-40页 |
| ·注入量设计 | 第40-43页 |
| ·段塞设计 | 第43页 |
| ·应用效果分析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5章 监测方案设计 | 第45-49页 |
| ·凝胶调驱现场监测 | 第45-46页 |
| ·注入药剂质量监测 | 第45页 |
| ·现场施工质量监测 | 第45页 |
| ·动态资料数据的录取 | 第45页 |
| ·产出液中铬离子、聚合物含量及水质监测 | 第45页 |
| ·监测工作分工 | 第45-46页 |
| ·微生物驱油现场监测 | 第46-47页 |
| ·注入菌剂质量监测 | 第46页 |
| ·现场施工质量监测 | 第46页 |
| ·动态资料数据的录取 | 第46页 |
| ·产出液性质监测 | 第46页 |
| ·监测工作分工 | 第46-47页 |
| ·监测费用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结论与认识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