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上古生界的影响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4页 |
·临清地区勘探现状 | 第10页 |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0-14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二章 临清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17页 |
·构造单元划分 | 第14-15页 |
·临清坳陷东部地区 | 第14-15页 |
·东濮凹陷 | 第15页 |
·临清地区构造演化动力学背景 | 第15-17页 |
·中生代动力学背景 | 第15-16页 |
·新生代动力学背景 | 第16-17页 |
第三章 临清地区断裂活动性分析 | 第17-40页 |
·临清地区断层发育概况 | 第17-18页 |
·断层活动性分析 | 第18-40页 |
·临清坳陷东部地区 | 第19-31页 |
·东濮凹陷 | 第31-40页 |
第四章 临清地区上古生界展布特征及剥蚀恢复 | 第40-52页 |
·临清地区上古生界划分 | 第40-42页 |
·临清坳陷东部地区 | 第40-41页 |
·东濮凹陷 | 第41-42页 |
·临清地区各构造层的残留展布特征 | 第42-45页 |
·晚古生代 | 第42-43页 |
·早-中三叠世 | 第43-44页 |
·晚三叠世 | 第44页 |
·侏罗纪 | 第44页 |
·早白垩世 | 第44-45页 |
·晚白垩世 | 第45页 |
·古近纪 | 第45页 |
·临清地区上古生界剥蚀恢复 | 第45-52页 |
·基本原理及适用性 | 第45-47页 |
·临清地区上古生界顶部地层剥蚀恢复 | 第47-52页 |
第五章 临清地区构造演化及其对上古生界的影响 | 第52-70页 |
·临清地区平衡剖面分析 | 第52-56页 |
·平衡剖面分析原理 | 第52-53页 |
·临清坳陷东部及东濮凹陷平衡剖面恢复 | 第53-54页 |
·临清地区平衡剖面分析 | 第54-56页 |
·临清坳陷东部地区构造演化分析 | 第56-60页 |
·早-中三叠世过渡阶段 | 第56-57页 |
·晚三叠世隆升剥蚀阶段 | 第57页 |
·侏罗纪-早白垩世一次断陷阶段 | 第57-58页 |
·晚白垩世隆升剥蚀阶段 | 第58页 |
·古近纪二次断陷阶段 | 第58-59页 |
·新近纪-第四纪整体坳陷阶段 | 第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东濮凹陷构造演化 | 第60-66页 |
·早-中三叠纪过渡阶段 | 第60-61页 |
·晚三叠世隆升剥蚀阶段 | 第61页 |
·侏罗纪-早白垩世一次断陷阶段 | 第61-62页 |
·晚白垩世挤压隆升剥蚀阶段 | 第62页 |
·古近纪二次断陷阶段 | 第62-65页 |
·新近纪及第四纪整体坳陷阶段 | 第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临清地区构造演化对上古生界的影响 | 第66-70页 |
·临清坳陷东部地区上古生界现今构造格局 | 第66-67页 |
·东濮凹陷上古生界现今构造格局 | 第67-68页 |
·临清地区构造演化对上古生界剥蚀的影响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图 | 第77-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