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溢油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油指纹鉴别原理 | 第12页 |
·油指纹分析方法及鉴别指标 | 第12-15页 |
·油指纹分析方法 | 第12-13页 |
·油指纹鉴别指标 | 第13-15页 |
·国内外油指纹鉴别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混合原油计算模型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第2章 油指纹鉴别方法 | 第19-22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19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19页 |
·样品分析 | 第19-20页 |
·定性、定量方法 | 第20-22页 |
第3章 原油指纹鉴别分析 | 第22-38页 |
·正构烷烃(含姥鲛烷、植烷) | 第22-26页 |
·原始指纹 | 第22-23页 |
·正构烷烃(含姥鲛烷、植烷)浓度分布模式 | 第23-24页 |
·诊断比值 | 第24-26页 |
·多环芳烃 | 第26-29页 |
·原始指纹 | 第26-27页 |
·多环芳烃浓度分布模式 | 第27-28页 |
·诊断比值 | 第28-29页 |
·甾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 | 第29-32页 |
·原始指纹 | 第29页 |
·甾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浓度分布模式 | 第29-31页 |
·诊断比值 | 第31-32页 |
·基于诊断比值的t 检验分析 | 第32-34页 |
·模糊聚类在原油鉴别中的应用 | 第34-37页 |
·正构烷烃(姥鲛烷、植烷)诊断比值模糊聚类 | 第35页 |
·多环芳烃诊断比值模糊聚类 | 第35-36页 |
·甾萜类生物标志物诊断比值的模糊聚类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第4章 混合原油指纹鉴别分析 | 第38-56页 |
·实验内容 | 第38-39页 |
·混合原油的准备 | 第38页 |
·油指纹分析及组分定量 | 第38-39页 |
·模型原理 | 第39-41页 |
·原油混合配比模型研究原理 | 第39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39-41页 |
·两种原油混合比例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41-48页 |
·不同比例混原油指纹比对 | 第41-43页 |
·基于正构烷烃(含植烷、姥鲛烷)浓度的混原油混合比例计算.. | 第43页 |
·基于萜类生物标志物浓度的混原油混合比例计算 | 第43-44页 |
·基于诊断比值的混原油混合比例计算 | 第44-45页 |
·两种原油混合油指纹鉴别事例 | 第45-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三种原油混合比例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48-56页 |
·不同比例混原油指纹比对 | 第48-50页 |
·基于正构烷烃(含植烷、姥鲛烷)浓度的混原油混合比例计算 | 第50-51页 |
·基于萜生物标志物浓度的混原油混合比例计算 | 第51-52页 |
·基于诊断比值的混原油混合比例计算 | 第52-53页 |
·三种原油混合油指纹鉴别事例 | 第53-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结论与认识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6页 |
·认识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表 | 第65-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