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 | 第9页 |
·大力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是我国走向人力资本强国的现实选择 | 第9页 |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 第9-10页 |
·当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在发展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本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15-21页 |
·传统农民与新农民 | 第15页 |
·农民职业教育的内涵 | 第15-16页 |
·职业与农民职业教育 | 第15-16页 |
·农民职业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 | 第16页 |
·农民职业教育的内涵 | 第16页 |
·农民职业教育的作用 | 第16-20页 |
·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 第16-17页 |
·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是推进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 第17页 |
·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 第17-18页 |
·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桥梁” | 第18页 |
·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和劳动生产率的有效“载体” | 第18页 |
·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 | 第18-19页 |
·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 第19页 |
·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 第19-20页 |
·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分析 | 第20-21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0页 |
·新增长理论 | 第20页 |
·工业化与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形式与经验 | 第21-28页 |
·国外发达国家农民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与经验 | 第21-25页 |
·国外发达国家农民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 | 第21-22页 |
·国外发达国家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 | 第22-25页 |
·国内部分地区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典型案例介绍 | 第25-26页 |
·黑龙江推广多种农民职业培训模式 | 第25页 |
·上海、江苏等地农职院校紧贴“三农”来办学 | 第25页 |
·河南:职教沙场闯出个“集团军” | 第25-26页 |
·珠海:把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提并论 | 第26页 |
·苏南地区农民职业教育体系运行经验介绍 | 第26页 |
·对发展洛阳市农民职业教育创新模式的启示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洛阳市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8-33页 |
·洛阳市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 第28-30页 |
·总体发展情况 | 第28页 |
·洛阳市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及取得的成效 | 第28-30页 |
·洛阳市农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3页 |
·对农民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及国民教育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 | 第30-31页 |
·农民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 第31页 |
·在农民职业教育及培训发展中,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 | 第31页 |
·农民职教发展的政策环境亟待优化 | 第31-33页 |
第五章 加快洛阳市农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途径和对策措施 | 第33-43页 |
·关于发展理念 | 第33-34页 |
·树立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就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理念 | 第33页 |
·树立发展农民大职业教育观的理念 | 第33页 |
·树立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 第33-34页 |
·关于发展原则 | 第34-35页 |
·坚持城市和农村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原则 | 第34页 |
·坚持突出特色,服务于主导产业开发原则 | 第34页 |
·坚持政府统筹协调,多元化主体参与的原则 | 第34-35页 |
·坚持以农民需求为中心的原则 | 第35页 |
·关于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35-41页 |
·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民间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 第35-36页 |
·建立统一领导、协调有序、分工负责、运转高效的决策管理体制 | 第36-37页 |
·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分工协作的农民职业教育和推广培训两大办学主体 | 第37-40页 |
·农民职业培训的内容及方式选择 | 第40页 |
·加强对现有教育及培训资源的跟踪管理,促进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 | 第40-41页 |
·建立完善农民职业教育的法律保障及监督机制 | 第41-43页 |
·加强法制建设,逐步形成完备的农民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 第41-42页 |
·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 第42页 |
·积极发挥地方人大、政协的监管职能,确保农民职业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 第42-43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