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经济作物病虫害论文--药用作物病虫害论文--草本作物病虫害论文

附子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文献综述第10-28页
 一、 附子研究进展第10-16页
   ·附子资源及应用概况第10页
   ·附子病虫害研究进展第10-16页
     ·病虫害种类第10-13页
     ·药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第13-16页
 二、 植物诱导抗病性概述第16-28页
   ·植物诱导抗病的概念及其特点第16-17页
     ·植物诱导抗病的概念第16页
     ·植物诱导抗病的特点第16-17页
   ·植物诱导抗病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7-18页
   ·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机理第18-23页
     ·结构抗病因子第19-20页
     ·生化抗病因子第20-22页
     ·病程相关蛋白的积累第22-23页
   ·植物诱导抗病中的诱导因子第23-24页
     ·生物型诱导因子第23-24页
     ·非生物型诱导因子第24页
   ·水杨酸诱导植物抗病的研究进展及其机制第24-27页
     ·水杨酸诱导植物抗病的研究现状第24-25页
     ·水杨酸诱导植物抗病研究机制第25-26页
     ·水杨酸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第26-27页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7-28页
试验部分第28-59页
 第一章 附子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第28-40页
  1 附子病虫害调查方法第28-29页
   ·附子病害调查方法第28页
     ·调查地点第28页
     ·调查时间第28页
     ·调查方法第28页
   ·附子虫害的调查方法第28-29页
     ·调查时间第28页
     ·调查方法第28-29页
   ·不同药剂对银纹夜蛾幼虫的防治方法第29页
     ·供试药剂第29页
     ·室内药效测定方法第29页
     ·田间药效测定方法第29页
  2 结果及分析第29-38页
   ·附子病害种类及发生情况调查第29-30页
   ·附子根腐病发生发展规律第30-31页
   ·叶斑病发生发展规律第31页
   ·不同连作地附子主要病害发生情况对比第31-34页
     ·连作对附子病害的影响第31-33页
     ·连作对附子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第33-34页
   ·栽培品和野生种抗病性及产量比较第34-35页
     ·栽培品和野生种抗病性比较第34页
     ·栽培品和野生种产量的比较第34-35页
   ·阴坡地和阳坡地附子发病情况比较第35-36页
   ·附子虫害种类调查结果第36-37页
   ·附子主要害虫银纹夜蛾幼虫的发生发展规律第37页
   ·不同药剂对银纹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第37-38页
     ·室内药剂防治效果第37-38页
     ·大田药剂防治效果第38页
  3 讨论第38-40页
 第二章 水杨酸对附子叶斑病的诱导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第40-58页
  1. 试验材料及方法第40-43页
   ·升汞消毒时间对分离乌头壳针孢的影响第40页
     ·PDA 培养基的制作[122](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第40页
     ·方法第40页
   ·温度对乌头壳针孢孢子萌发的影响第40页
   ·水杨酸(SA)的配制及病原菌的接种第40-41页
   ·生理指标的测定第41-42页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第41页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第41页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第41-42页
     ·SA 诱导效果的表示方法第42页
   ·水杨酸对附子叶斑病的抑菌活性测定第42页
   ·水杨酸最佳处理浓度筛选第42页
   ·水杨酸对附子叶斑病的系统诱导抗性第42页
   ·水杨酸诱导不同附子抗性品种抗叶斑病效果的比较第42-43页
   ·水杨酸诱导后对附子生物学特性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第43页
     ·SA 诱导后对附子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第43页
     ·SA 诱导后对附子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第4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3-54页
   ·升汞消毒时间对病原菌分离的影响第43-44页
   ·温度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第44页
   ·水杨酸最佳处理浓度筛选第44-46页
     ·不同浓度SA 诱导附子后PAL 酶活性的变化第44-45页
     ·不同浓度SA 诱导附子后POD 酶活性的变化第45页
     ·不同浓度SA 诱导附子后PPO 酶活性的变化第45-46页
     ·SA 不同处理浓度诱抗效果比较第46页
   ·水杨酸对附子叶斑病的系统诱导抗性第46-49页
     ·SA 诱导后附子叶片POD 酶活性的变化第46-47页
     ·SA 诱导后附子叶片PAL 酶活性的变化第47页
     ·SA 诱导后附子叶片PPO 酶活性的变化第47-48页
     ·处理叶和未处理叶发病情况比较第48-49页
   ·水杨酸诱导不同附子抗性品种抗叶斑病效果的比较第49-53页
     ·SA 对乌头壳针孢孢子萌发率及菌丝生长的影响第49页
     ·接种及SA 诱导接种对附子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第49-52页
     ·水杨酸诱导附子不同抗性品种抗叶斑病效果的测定第52-53页
   ·水杨酸诱导后对附子生物学特性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第53-54页
     ·不同浓度SA 处理后对附子植株株高的影响第53页
     ·不同浓度SA 处理后对附子植株单株产量的影响第53-54页
     ·SA 诱导对附子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第54页
  3 讨论第54-58页
   ·SA 对附子抗叶斑病的诱导作用第54-55页
   ·SA 处理浓度与植物诱导抗病性第55页
   ·SA 诱导的系统抗性第55-56页
   ·SA 诱导后防御酶活性变化第56-57页
   ·SA 诱导后对附子生物学特性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第57-58页
 结论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7页
致谢第67-68页
作者简介第68-69页
附图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WEB的产品装配序列可视化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