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科学解释出发的中西比较及其结论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言 中西比较—一种有意义的对话 | 第9-10页 |
第一章 中国古代科学与科学解释 | 第10-14页 |
第一节 比较的前提:浅论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 | 第10-12页 |
一、对“西方近代科学”标准的质疑 | 第10-11页 |
二、“名实之辩”下的中国古代科学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科学解释:中西科学比较的新向度 | 第12-14页 |
第三节 “观察渗透着理论”—解释的概念框架 | 第14页 |
第二章 近代科学的西方科学解释 | 第14-23页 |
第一节 西方科学解释的标准模型 | 第15-17页 |
一、科学解释的演绎模型— DN模型 | 第16页 |
二、科学解释的概率模型— IS模型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对标准模型的“诘难” | 第17-20页 |
一、从逻辑的角度看 | 第18页 |
二、对称性困扰 | 第18-19页 |
三、无须定律解释的实例问题 | 第19页 |
四、统计模型的高概率问题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标准模型的条件、本质 | 第20-21页 |
一、标准模型的条件 | 第20-21页 |
二、标准解释模型的本质 | 第21页 |
第四节 标准模型修正后的特点 | 第21-23页 |
一、形式化特征 | 第21-22页 |
二、非形式化特征倾向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中国古代科学解释的发掘 | 第23-29页 |
第一节 典型案例的形式考察 | 第23-27页 |
一、元气说与科学解释 | 第24-25页 |
二、五行说与科学解释 | 第25-26页 |
三、风水堪舆与科学解释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学解释的一般概括 | 第27-29页 |
一、非形式化特征 | 第27-28页 |
二、解释模式的简单概括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基于科学解释的中西比较 | 第29-42页 |
第一节 中西科学解释比较 | 第29-33页 |
一、演绎与类比特征之比较 | 第29-32页 |
二、语境在中西科学解释中的意义 | 第32-33页 |
第二节 中西科学解释的“天人分合”比较 | 第33-35页 |
第三节 中西思维模式概括比较 | 第35-37页 |
第四节 现象与本质—科学解释模的提示 | 第37-38页 |
第五节 中西科学的“历史主义”考察 | 第38-42页 |
一、关于“范式”与“不可通约性” | 第38-40页 |
二、对库恩的一点诘难 | 第40-41页 |
三、文化的向度 | 第41-42页 |
第五章 比较的延伸及其结论 | 第42-54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解释—“天人合一”倾向的借镜 | 第42-44页 |
第二节 基于认知科学的深层次辨析 | 第44-46页 |
一、功能主义:进化、结构与环境 | 第44-46页 |
二、中西科学:解释功能与科学深层的相似性 | 第46页 |
第三节 科学理论与理论模型之关系 | 第46-49页 |
一、中西科学解释模型与思想模型 | 第46-47页 |
二、中西科学解释模型与科学理论 | 第47-48页 |
三、理论模型的意义 | 第48-49页 |
第四节 科学解释视域中的“李约瑟难题” | 第49-54页 |
一、“李约瑟难题”及其现实意义 | 第49-50页 |
二、“李约瑟难题”的科学解释透析 | 第50-54页 |
注释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