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科学基础理论论文--建筑空间理论论文

日常生活空间研究--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8页
绪论 "日常生活"及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第18-32页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范畴第18-24页
   ·课题研究的学术意义与价值取向第18-23页
     ·课题研究的学术意义第18-21页
     ·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第21-23页
   ·"日常生活空间"研究的范畴第23-24页
     ·日常生活空间的理论界定第23页
     ·日常生活空间的分类第23-24页
 第二节 课题研究借鉴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第24-30页
   ·国内外研究成果概述第24-29页
     ·西方社会科学中论及日常生活的诸种理论回顾第24-26页
     ·国内研究现状与评述第26-27页
     ·可借鉴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第27-28页
     ·相关研究方法的启示第28-29页
   ·有关日常生活空间研究的新尝试第29-30页
 第三节 论文的整体框架及主要内容第30-32页
   ·研究的基本思路第30页
   ·研究体系和结构安排第30-31页
   ·研究的创新及待深化之处第31-32页
上篇 日常生活的理论范式第32-128页
 第一章 日常生活的界定第32-54页
  第一节 日常生活的定义第32-39页
   ·日常生活的定义第32-36页
     ·内涵与外延界定第32-34页
     ·日常生活的基本图式和本质特征第34-35页
     ·日常生活的历史沿革第35-36页
   ·日常生活与文化的关系第36-39页
     ·什么是文化第36-37页
     ·什么是大众文化第37-38页
     ·"日常生活"与大众文化的关系第38-39页
  第二节 相关理论与研究的回顾第39-53页
   ·西方哲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世界第39-44页
     ·哲学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历程第39-43页
     ·回归"生活世界"与理想日常生活的构建第43-44页
   ·美学对日常生活的研究第44-45页
     ·日常生活:美学的本体论基础第44页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第44-45页
   ·当代艺术视野中的日常生活第45-53页
     ·当代小说中的"日常化写作"第46-49页
     ·当代美术与日常生活第49-51页
     ·当代电影与日常生活第51-53页
  第三节 小结第53-54页
 第二章、日常生活空间第54-78页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的空间第54-60页
   ·日常生活空间的定义第54-58页
     ·日常体验的生活空间第54-56页
     ·日常生活空间的范畴第56-58页
   ·日常生活空间的分类第58-60页
     ·居住空间第59页
     ·娱乐休闲空间第59页
     ·日常消费空间第59-60页
  第二节 城市中的日常生活空间第60-66页
   ·作为城市中的场所第60-63页
     ·"场所精神"的创造第60-62页
     ·空间体验与"认知地图"第62-63页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组成部分第63-64页
   ·对城市社会心理的影响第64-66页
     ·宏观层次:城市文化的整合第64-65页
     ·中观层次:群体价值的实现第65页
     ·微观层次:自我实现的满足第65-66页
  第三节 日常生活空间研究的发展第66-77页
   ·日常生活空间研究的起源第66-69页
     ·都市中的漫游者"Fl(?)neur"第66-67页
     ·本雅明的拱廊街(arcade)研究第67-69页
   ·西方理论对日常生活空间的研究第69-77页
     ·西方城市理论中的日常生活空间研究第69-72页
     ·后现代性与生活空间研究第72-77页
  第四节 小结第77-78页
 第三章、日常生活方式第78-98页
  第一节 大众文化与城市日常生活第78-88页
   ·大众文化的兴起第78-82页
     ·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兴起第78-79页
     ·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第79-82页
   ·中国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第82-84页
     ·中国大众文化的消费性第82-83页
     ·中国大众文化的世俗性第83-84页
   ·大众文化向日常生活的渗透第84-88页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日常生活第84-87页
     ·消费文化与城市生活方式的形成第87-88页
  第二节 日常生活方式的形成第88-96页
   ·生活方式的概念与特征第88-93页
     ·生活方式的概念第88-89页
     ·生活方式的研究进展第89-92页
     ·城市生活方式的特征第92-93页
   ·近代中国城市生活方式的形成第93-96页
     ·近代中国城市生活方式的形成第93-94页
     ·近代中国城市生活方式的特点第94-96页
  第三节 小结第96-98页
 第四章、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第98-128页
  第一节 上海的大众化进程第98-108页
   ·清末民初上海的首次大众化进程第98-100页
     ·市民社会的形成第98-99页
     ·生活方式的变迁第99-100页
     ·上海社会心理的变化第100页
   ·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的第二次大众化进程第100-108页
     ·上海社会结构的分层化第100-102页
     ·社会转型与社会心理的变迁第102-104页
     ·大众化进程各阶段市民日常生活主要形式及特点第104-108页
  第二节 上海大众文化的独特发展历程第108-115页
   ·上海都市大众文化的形成第108-112页
     ·上海早期大众文化的兴起第108-110页
     ·上海早期大众文化的特点第110-111页
     ·上海城市文化的转型第111-112页
   ·海派文化的崛起第112-115页
     ·海派戏曲与大众文化的形成第113页
     ·海派电影与大众文化的发展第113-114页
     ·海派文学对日常生活意识的塑造第114-115页
  第三节 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演化第115-126页
   ·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历史形成第115-122页
     ·石库门的兴起与变迁第116-117页
     ·从宝善街到四马路:上海早期大众娱乐空间的形成第117-120页
     ·南京路:大众消费空间的崛起第120-122页
   ·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当代重构第122-126页
     ·大众文化的复兴第122-123页
     ·大众文化复兴各阶段的主要特点第123-125页
     ·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重构第125-126页
  第四节 小结第126-128页
中篇 日常生活空间的历史分析第128-268页
 第五章、上海城市居住空间变迁第128-162页
  第一节 上海城市居住空间主要形式第128-144页
   ·里弄:石库门的变迁第128-139页
     ·从老式石库门到新式石库门第129-131页
     ·新式里弄、花园式里弄与公寓式里弄第131-133页
     ·里弄的空间特征:弄堂与亭子间第133-135页
     ·里弄中的日常生活空间第135-139页
   ·工人新村:新型居住空间的出现第139-144页
     ·从棚户到新村第139-141页
     ·新村的空间特征和意义第141-143页
     ·新村中的日常生活空间第143-144页
  第二节 上海城市居住形态的变化第144-149页
   ·单位公房社区第145-146页
     ·单位部落的形成第145-146页
     ·大院中的日常生活空间第146页
   ·商品房社区第146-149页
     ·高收入商品房社区第147-148页
     ·中低收入商品房社区第148页
     ·居住形态的变化第148-149页
  第三节 居住空间与城市形态第149-161页
   ·上海城市居住空间的发展与分布第149-155页
     ·阶段一(1840年代初期——1930年代中期)第149-150页
     ·阶段二(1950年代初期——1980年代初期)第150-151页
     ·阶段三(1980年代中期——2000年代中期)第151-155页
   ·里弄的死与生:日常生活空间的变迁第155-161页
     ·里弄的消失第155-156页
     ·街道空间的没落第156-158页
     ·两种保护模式:从新天地到新福康里第158-161页
  第四节 小结第161-162页
 第六章、上海城市娱乐休闲空间的变迁第162-204页
  第一节 上海城市娱乐空间主要形式第162-186页
   ·上海城市娱乐空间的变迁第162-178页
     ·从戏园到电影院第163-168页
     ·从"四马路"到"张园"第168-171页
     ·从大世界到百乐门第171-175页
     ·从茶馆到茶坊第175-178页
   ·新型娱乐空间的出现第178-186页
     ·酒吧与咖啡馆第178-182页
     ·卡拉OK与迪斯科舞厅第182-185页
     ·网吧与电子游戏厅第185-186页
  第二节 上海城市娱乐休闲形态的发展第186-197页
   ·日常生活中的休闲第186-190页
     ·休闲的兴起第187-189页
     ·城市中的休闲空间第189-190页
   ·日常生活中的狂欢第190-197页
     ·城市中的狂欢节第190-192页
     ·城市中的狂欢空间第192-197页
  第三节 娱乐空间与城市形态第197-202页
   ·上海城市娱乐空间的发展与分布第197-201页
     ·阶段一(1840年代初期——1930年代中期)第197-199页
     ·阶段二(1950年代初期——1980年代初期)第199页
     ·阶段三(1980年代中期——2000年代中期)第199-201页
   ·娱乐空间与城市形态第201-202页
     ·城市娱乐空间形成的社会空间机制第201页
     ·城市娱乐空间的经济空间分布第201-202页
  第四节 小结第202-204页
 第七章、上海城市消费空间的变迁第204-232页
  第一节 上海城市消费空间主要形式第204-211页
   ·"杂货店":传统商业业态的演进第204-206页
     ·从"广货店"到"京货店"第205页
     ·从"京广杂货店"到"洋广杂货店"第205-206页
   ·"百货公司":新型商业空间的出现第206-210页
     ·从"四马路"到"大马路"第207-208页
     ·"四大公司"与"四小公司"第208-210页
   ·新型商业文化的崛起第210-211页
  第二节 上海城市消费形态的变迁第211-219页
   ·街区日常消费形态的变迁第213-216页
     ·"老虎灶"与"大饼店"第214-215页
     ·"烟纸店"与"煤球店"第215-216页
   ·消费转型:商业新业态的出现第216-219页
     ·从"超市"到"便利店"第217-218页
     ·从"大卖场"到"销品茂"第218-219页
  第三节 消费空间与城市形态第219-230页
   ·上海城市消费空间的发展与分布第219-224页
     ·阶段一(1840年代初期——1940年代中期)第219-222页
     ·阶段二(1950年代初期——1980年代初期)第222页
     ·阶段三(1980年代中期——2000年代中期)第222-224页
   ·消费空间与城市形态第224-230页
     ·从"街、弄"到"马路"第225-226页
     ·从"里弄"到"大楼"第226-229页
     ·消费空间与城市形态的互动第229-230页
  第四节 小结第230-232页
 第八章、日常生活空间的政治、经济、社会分析第232-268页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的权力与社区政治第232-249页
   ·从保甲到居民委员会第232-237页
     ·上海的保甲制度第232-233页
     ·人口流动与权力控制第233-234页
     ·居民委员会的建立过程第234-236页
     ·日常生活空间的初步政治化第236-237页
   ·从居委会到里委会:大跃进与城市人民公社第237-240页
     ·居民委员会改为里弄委员会第237-238页
     ·日常生活空间的政治化第238-240页
   ·从里委会到革委会第240-245页
     ·里委会工作的全面停顿第240-241页
     ·里弄革委会的建立第241-242页
     ·日常生活空间的失落和破坏第242-245页
   ·从居民委员会到社区委员会第245-249页
     ·社区建设与"小政府、大社会"第245-247页
     ·日常生活空间的重建第247-249页
  第二节 经济行为对里弄的渗透第249-256页
   ·里弄经济的兴衰第249-252页
     ·里弄中的流动商业第249-251页
     ·居办经济组织的大量兴起第251页
     ·里弄服务业的消亡第251-252页
   ·票证控制下的日常生活第252-256页
     ·1940年代的统制经济第252-253页
     ·1950年代以来的计划供应第253-255页
     ·1980年代市场经济的复苏第255-256页
  第三节 日常生活空间变迁的社会学分析第256-267页
   ·生活方式与生活形态的演变第256-260页
     ·社会变迁对生活方式的影响第257-259页
     ·生活形态的复兴:时髦外婆与老克腊第259-260页
   ·社会分层与居住空间分异第260-267页
     ·阶层与社群第260-262页
     ·社区过滤机制第262-264页
     ·居住空间分异第264-267页
  第四节 小结第267-268页
下篇 日常生活空间的重建第268-308页
 第九章、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重建第268-308页
  第一节 上海都市文化身份的认定第269-286页
   ·寻找上海:上海城市形象的嬗变第269-276页
     ·石库门外:纪实与虚构第269-271页
     ·霓虹灯下:辉煌与浮华第271-272页
     ·新天地:想象与重建第272-274页
     ·苏州河、泰康路到同乐坊第274-276页
   ·重建上海都市文化第276-286页
     ·"城市:让谁的生活更美好?第276-278页
     ·视角:从上往下或从上往下第278-280页
     ·谁的城市?谁的文化?第280-284页
     ·城市的后现代化第284-286页
  第二节 街区与社区生活空间的重建第286-304页
   ·物质空间营造:第286-293页
     ·城市改造与旧城更新第286-289页
     ·适当密度的混合功能街区第289-290页
     ·"街道眼":街道体系的建立第290-292页
     ·城市场所与开放空间的营造第292-293页
   ·社会空间营造第293-304页
     ·日常交往与社区空间第294-296页
     ·邻里关系的重建第296-299页
     ·老龄化与"空巢家庭"的对策第299-302页
     ·社区建设与社区意识的培育第302-304页
  第三节 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建构第304-308页
   ·消费主义与空间的生产第304-305页
   ·日常生活空间重建对于现代化进程中上海的意义第305-308页
致谢第308-310页
参考文献第310-314页
附录A 1941年:一位上海青年的闲暇娱乐生活第314-318页
附录B "日常生活批判"与当代建筑学第318-322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322页

论文共3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阶化Cartan型特殊代数S(m;n)的不可约表示
下一篇:基于知识活动的我国制造企业价值链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