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引言 | 第8-14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进展 | 第8-13页 |
·国外土地利用规划进展 | 第8-10页 |
·国内土地利用规划进展 | 第10-11页 |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2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 | 第14-20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 | 第14-16页 |
·地租与地价理论 | 第14-15页 |
·土地区位理论 | 第15-16页 |
·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理论 | 第16-18页 |
·土地利用系统控制论 | 第16页 |
·土地利用国家(政府)干预论 | 第16-17页 |
·非均衡经济下的土地资源配置理论 | 第17页 |
·博弈论 | 第17-18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公共政策导向作用 | 第18-20页 |
·规划过程即为一种政治过程 | 第18页 |
·规划主体多元化和决策分散化 | 第18-19页 |
·规划的核心目标是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 | 第19页 |
·政治与技术的统一性 | 第19-20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0-22页 |
·乌海市区位与自然条件 | 第20-21页 |
·乌海市社会经济概况 | 第21-22页 |
4 乌海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平衡分析 | 第22-60页 |
·规划编制的背景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第22-32页 |
·土地利用战略任务 | 第32-34页 |
·各用地主体利益博弈分析 | 第34-37页 |
·建设用地需求与用地平衡分析 | 第37-45页 |
·土地利用规模结构调整 | 第45-51页 |
·农用地 | 第45-48页 |
·建设用地 | 第48-49页 |
·其他土地 | 第49-51页 |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 | 第51-57页 |
·基本农田集中区 | 第51-52页 |
·城镇村发展区 | 第52-54页 |
·独立工矿用地区 | 第54页 |
·一般农业发展区 | 第54-55页 |
·林牧业发展区 | 第55页 |
·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 | 第55-56页 |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 第56页 |
·生态旅游用地区 | 第56-57页 |
·规划编制的协调分析 | 第57-59页 |
·规划编制的过程 | 第57-58页 |
·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和衔接 | 第58页 |
·对其他部门用地需求的综合考虑 | 第58-59页 |
·规划的协调论证 | 第59页 |
·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 第59-60页 |
·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 第59-60页 |
·规划方案可行性评价 | 第60页 |
5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性建议与完善措施 | 第60-64页 |
·实施性建议 | 第60-62页 |
·加强宏观背景研究,合理确定规划指导思想和土地利用战略 | 第60-61页 |
·强化用地布局研究,增强规划的可实施性 | 第61页 |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第61页 |
·强化规划编制与实施中的公众参与,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 第61-62页 |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规划成果质量和水平 | 第62页 |
·完善措施 | 第62-64页 |
·保障规划实施的法律措施 | 第62-63页 |
·规划实施的经济手段 | 第63页 |
·保障规划实施的行政措施 | 第63页 |
·保障规划实施的社会措施 | 第63-64页 |
·保障规划实施的技术措施 | 第64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64-67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讨论 | 第65-67页 |
·规划是一种政府意志下的行为 | 第65页 |
·规划是一种刚性规划 | 第65页 |
·规划管理以行政手段为主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